“產金絲”原理仍未解開,將開展基因測序研究

  人們熟悉楨楠,最容易將其與金絲楠木相聯系。

  金絲楠木,指一些材質中有金絲和類似綢緞光澤的楠木,這也是它的珍貴之處。關于金絲楠木和楨楠,網上有多種不同的說法,如金絲楠木就是楨楠經過500年生長形成的、金絲楠木是楠木樹中油性物質結晶而成、金絲楠木是楠木樹中膠質經過氧化形成。

  “這些說法都是推斷,沒有科學依據。”辜云杰說,金絲楠木究竟如何形成,原理機理是什么,如何培育金絲楠木,至今仍是科學界待解之謎。能夠明確的是,世界上有很多楠木,經過很長時間的生長(通常至少100年),都可能變成金絲楠木,其中楨楠的概率最大。

辜云杰團隊科研人員正在對楨楠進行取樣和測量辜云杰團隊科研人員正在對楨楠進行取樣和測量

  他拿出一張照片,其中,一段被削了樹皮的楨楠泛著金光。“現在只知道是金絲是從薄壁細胞中產生的,但具體蘊藏哪些礦物質,我們也還在探索。”辜云杰提醒,雖然金絲楠木價值大,但楨楠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私自盜伐將受到法律制裁。

  另一個技術難題,是楨楠的組織培養。簡單來說,就是不用種子,只取楨楠的葉片、莖段等部位組織,在培養基中培養出整株楨楠幼苗。“4年多了,新鮮的樹皮、胚乳、莖段、葉片,都試過,還不行。”

  同時,辜云杰團隊正開展楨楠基因組測序研究。比如,可將一些楨楠中的抗病蟲害基因剪輯、粘貼到其他楨楠中,以增強后者的抗蟲害能力。

  不過,與不少農作物當年就能看到生長效果不同,林木生長周期長,楠木培育研究的周期較長,有的甚至要連續觀測20余年才有科學結論,而與之相對的是科研人才的培養。“目前,省林科院從事楠木研究的僅有八九個人,想做這方面的研究的人不多,需要引進一批甘坐冷板凳的科研人才。”

  較長的生長周期,也帶來了種植模式的創新。辜云杰說,大規模栽種楨楠,海拔最好不超過1000米。它們喜歡相對濕潤、土層深厚、水分充足、土壤微酸性偏中性的生長環境。而這些條件正好適合種植茶葉。于是,楨楠-茶葉套種,成為當前一種新模式。有些茶葉需要遮陰,只要把密度等數據設置好,就不會出現搶水搶肥的現象,反而還會相互促進。

  團隊還在推動楨楠林下種羊肚菌、栽竹子等助于可持續發展、放大經濟效益等類似模式。

  楨楠是中國特有樹種,四川是其中心分布區,它同時分布在云南、貴州、重慶、湖北、陜西等地。辜云杰說,團隊也在嘗試聯合更多力量,共同參與楨楠研究,已在攜手川農大等單位合作基礎上,牽手福建、廣州、重慶、安徽等地開展楨楠培育技術聯合攻關。

  “截至目前,我們已經選育了三個楨楠良種,還要繼續選育一批材形更好、生長更快的良種,并加快培育推廣。”辜云杰建議,加大相關項目經費支持力度,將楨楠打造成四川名木中的新名片。

  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