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尾海雕形如其名,通體呈現暗褐色,而尾巴上則是白色的羽毛。作為一種大型猛禽,白尾海雕體長可達90厘米,通常生活在海拔高度為2500至5300米的江河、湖泊、濕地等區域,是一種主要以魚類以及中小型哺乳動物為食的肉食性動物,有“空中老虎”的別稱。
“過去白尾海雕本身就在若爾蓋等地有分布,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當地仍有關于它的記錄。”據顧海軍介紹,受環境污染、生境破壞等因素影響,白尾海雕種群數量一度減少。白尾海雕因此先后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那么,為什么近兩年來白尾海雕連續現身花湖,并長時間在此駐留?
“生態環境的改善為其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和食物來源。”顧海軍告訴記者,2010年以來實施的花湖濕地生態修復工程中,一條1700多米長的生態溢流壩將湖水牢牢鎖住,讓水流從比修建之前抬高30厘米的出水口溢出,“由于流動的水不會結冰,水溫長年保持在10攝氏度左右,堤壩前后魚類資源豐富,就成為了大天鵝等諸多珍稀鳥類的固定越冬地點。”

除此以外,在若爾蓋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還采取核心區牧戶一次性補償、季節性限牧還濕補償、禁牧還濕補償、草畜平衡補償等舉措踐行生態發展。以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頸鶴為例,隨著棲息地生態環境改善,在保護區觀測到的黑頸鶴數量已從1997年左右的400多只增長為現在的1000只左右。
阿壩州若爾蓋縣是黃河干流流經四川最長、流域面積最大的縣。近年來,當地不斷推進生態保護、生態治理,林草、濕地等部門積極開展生態建設工程,林草資源得到有效保護,退牧還草、退耕還林成效得以鞏固,野生動植物保護能力明顯提升。
“甚至有好多在這兒歇腳,本該繼續南下遷徙的鳥類見這里食物充足,環境優越,干脆就不走了,選擇留在這里越冬。”顧海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