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王成棟
11月29日,四川省政府正式印發《成都都市圈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作為繼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以后,國家層面批復的第三個和中西部第一個都市圈規劃,成都都市圈的橫空出世,無疑將深刻影響四川乃至川渝兩地的區域發展格局。那么,成都都市圈的“起航”,對于城市圈內部、四川全省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影響和意義到底什么?帶著疑問,記者走訪了參與《規劃》編制的專家學者及有關部門負責人。
點與面:
四市角色定位更明確 互相協作將更“多向”
根據《規劃》,以成都為中心的成都都市圈,由與成都聯系緊密的德陽市、眉山市、 資陽市共同組成。主要包括成都市,德陽市旌陽區、什邡市、廣漢市、中江縣,眉山市東坡區、彭山區、仁壽縣、青神縣,資陽市雁江區、樂至縣。規劃范圍拓展至成都、德陽、眉山、資陽全域。那么,“入圈”對于前述各地有何影響?
“首先,城市發展格局更優。”四川省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此前,四川先后通過成德眉資同城化等合作平臺建立了密切的合作機制,“但并沒有明確各自的定位。”這也是導致與成熟的都市圈相比,成都都市圈中心城市外溢效應不明顯等問題。
在《規劃》中,則明確賦予了成德眉資四市的角色。具體來說,就是進一步強化成都作為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發揮德陽、眉山和資陽比較優勢,增強小城市、縣城及重點城鎮的支撐作用。最終,構建極核引領、軸帶串聯、多點支撐的網絡化都市圈空間發展格局,在都市圈率先實現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協調發展。
“其次,改變了單方面、不那么成體系的合作,變成了全方位、多角度的互相補位。”四川省社科院原副院長、研究員盛毅看來,今后德陽、資陽和眉山三個城市發展軌跡將與成都聯系更加緊密。這種緊密,最重要的就體現在協作的“多向”上。
“此前推進的同城化,只是都市圈建設的一個重點領域。”盛毅解釋,此前,成德眉資四市已在產業協作、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便利化等領域有了一定進展。但從某種程度上,還是其余三市與成都的“一對一”雙向互動,“德陽、資陽和眉山三者之間的協作并不突出。”這一局面,在成都都市圈建設起步后,將有望逐步得以破除。
那么,協作有哪些內容和領域?
《規劃》給出了答案:優化都市圈發展布局、加速推進基礎設施同城同網、協同提升創新驅動發展水平、共建現代高端產業集聚區、提升開放合作水平、促進公共服務便利共享、推進生態環境共保共治、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八大任務。
“這意味著,今后四市將會互相補位、協同作戰。”盛毅看來,在成都都市圈起步建設后,成德眉資的同城化發展將更加名副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