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四川目前大氣質量在全國處于怎樣的水平?
賀克斌:四川省通過不斷落實國家的《大氣10條》和《藍天三年行動計劃》的相關要求,整體污染削減跟全國保持一致,大氣質量改善優于全國平均水平。
跟全國大多數地方一樣,四川省目前還是以重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以公路貨運為主的運輸結構,還存在冬季用煤增加的能源的情況,整體污染排放處于較高水平,這點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在產業結構方面,如建材、鋼鐵、化工這些傳統高耗能高排放的產業占比還比較大,排放占到了全省總量的30%~47%;在交通結構方面,像成都這樣的城市的公路運輸占比占到95%以上,引起的移動源污染成為了成都市的首要污染源;在能源結構方面,四川煤炭消費在全國占比較低,屬于全國較好水平,但四川主要非化石能源是水電,枯水期影響較大;在用地結構方面,產業布局、空間布局影響明顯,比如說成都平原,面積占四川的18%,卻承載了全省46%的人口,61%的GDP和66%的機動車。
從污染二次轉化水平看,四川形成了一個區域性的、盆地范圍內的二次轉化的區域,區域內硝酸鹽占比達25%~35%,硫酸鹽占達10%~15%,特別在川南地區硫酸鹽占比高于成都平原,區域性影響較強,四川大氣環境質量改善有一定的復雜性和艱巨性。
問:為什么一到冬季四川盆地空氣質量就會出現反復?
賀克斌:在冬季空氣質量相對于其他季節變化會更差一些,這個是全國都存在的問題。某種程度來講,全世界都有這樣的特點,但是程度有所不同。具體而言,對于空氣質量,特別是關于今年PM2.5顆粒物的污染,它的核心主要受兩個因素的影響,一個就是污染物排放量,第二個是氣象條件,而這兩個因素發揮的核心作用是有所不同的。簡單的說,冬季更容易形成靜穩天氣,使冬季的環境容量降低。與夏季相比,環境容量僅有夏季的1/5左右,也就是說它能夠消納污染排放的總量與夏季相比只有1/5左右,因此,在氣象條件下形成了一個特殊困難時段。但是在冬季,我們的正常生活生產還要開展,以現有的結構性排放和治理技術水平綜合看,我們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將污染全部降下來,所以這就是冬季在一段時間內還會產生區域性污染,甚至在短期時間范圍里產生重度污染的原因。
四川盆地處在青藏高原、云貴高原、秦嶺大巴山等山脈環繞而成的盆地內,應該說形成了全國獨一無二的深盆地形。盆地在我國其他地方也存在,但是這么大而且深的深盆地形,與京津冀和其他地區相比更容易出現靜穩、小風等獨特的不利氣象條件。
所謂的不利,就是不利于消除污染物,但是有利于污染積累,這是一種獨特的氣象條件。特別在冬季,比如逆溫情況,這是我們最怕的、但也是最容易形成污染的氣象過程。 同時,濕度的增加、增濕過程也會使顆粒物吸濕增長,造成的霧霾能見度進一步降低,使公眾在感官上會有很差的感受。一到冬季,盆地內就出現大范圍的持續污染過程,這證明,雖然我們大氣環境質量一直在改善,但污染物還未減排到與不利氣象條件完全脫鉤的程度,因此,我們還需繼續努力。
問:對此,有什么好的措施和建議?
賀克斌:考慮四川的自然條件,在減排上還需繼續下苦功夫,一定程度上也體現四川大氣污染防治的艱巨性、復雜性以及長期性。因此,我們在未來應該更加重視和充分利用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實際上在“雙碳”目標的引領下,我們要進一步減少化石能源的消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充分發揮四川在清潔能源上的優勢。
在結構調整方面,要不斷優化空間產業布局,結合“十四五”嚴控“兩高”項目。在移動源方面,大力推動軌道化、電動化、清潔化,增加新能源車輛的比例。在未來污染減排方面,要推動重點行業的超低排放改造和深度治理。
在污染物方面,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VOCs)的協同是未來重點方向,特別是在“十四五”期間,應加大VOC的減排力度,實質性使VOCs有大幅度的下降。
通過長期的基礎性減排和短期內提升應對能力,逐步地消除重污染,就不會出現一到冬天就有某種形式的反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