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張彧希

  7月21日,省統計局發布“建黨百年數說四川”系列之十一,對四川工業發展進行梳理和總結,展現四川工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歷史性騰飛。

  基礎由弱變強

  新中國成立前,四川工業基礎十分薄弱,主要特點是“三白”(白糖、白紙、白鹽)手工作坊。新中國成立初期,四川工業生產以生活資料為主,紡織、食品、縫紉等輕工業占八成左右,裝備、能源、化工等重工業發展嚴重不足,不僅門類單一,而且技術水平低,國有和集體經濟所有制類型包攬所有企業,長期面臨管理水平低、原材料供應不足、市場銷售不暢等困難,抵御風險能力較弱。

  改革開放后,四川工業逐步形成三大門類(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齊全,涵蓋41個大類行業、190個中類行業、497個小類行業的工業體系。

  “十三五”以來,四川聚焦新一輪產業革命和技術變革,加快構建以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食品飲料、先進材料、能源化工等五大現代產業和數字經濟為引領的“5+1”現代工業體系,打造集成電路與新型顯示、新一代網絡技術、大數據、軟件與信息服務、航空與燃機、智能裝備、軌道交通、新能源與智能汽車等16個特色產業集群。

  規模不斷壯大

  新中國成立初期,四川工業非常“窮”,1952年工業總產值僅16.1億元,增加值不足2.5億元。在“一化三改”、四個“五年計劃”和三線建設的推動下,1978年工業增加值達到59.4億元,1984年首次超過100億元。1992年后,四川工業進入較快發展時期,1994年工業增加值超過500億元,1997年超過1000億元。2007年開始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四川工業進入高速發展時期,2009年工業增加值首次超過5000億元。2013年工業增加值首次超過10000億元。“十三五”時期,四川工業規模進一步壯大,2020年工業增加值達到13428.7億元,較2015年增加1343.7億元,占全國工業增加值總量的5.6%,居全國第六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5280戶,較2015年末增加1942戶。成都市工業增加值突破4000億元,宜賓市、德陽市工業增加值突破1000億元,綿陽市工業增加值邁向1000億元大關。

  新中國成立后,四川工業在高度計劃經濟中快速布局并發展,陸續落地了一大批國家重點大型骨干企業,如攀枝花鋼鐵廠、江油長城鋼廠、西南鋁加工廠、樂山軋輥廠、綿竹東方汽輪機等。改革開放后,四川不斷做大做強本土企業,如五糧液集團、四川長虹、四川電力等;大量引入優質外資企業,如英特爾、鴻富錦、戴爾等。2020年,在川落戶世界500強企業達到364戶。鴻富錦、五糧液集團、四川長虹、四川電力,企業營業收入超過1000億元;戴爾、攀鋼集團、川威集團,企業營業收入超過500億元;中石油西南油氣田、緯創資通、四川石化、四川中煙、一汽豐田、仁寶電腦等21戶企業營業收入超過100億元。

  結構華麗蛻變

  新中國成立以前,四川工業主要零星分布于成都等中心城市和長江、沱江等流域部分沿江城市,大多數地區幾乎沒有工業,布局極不平衡。新中國成立后,隨著“一五”計劃、“大小三線建設”的推進,四川工業布局不斷集中集聚。1978年重點產業分別是機械工業、食品制造工業、紡織皮革工業、化學工業和冶金工業,占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26.1%、17.7%、12.6%、12.0%和10.9%,合計達到79.3%。改革開放后,四川工業布局不斷調整優化,實現從沿江向平原推進、從城市向郊區擴散、從盆底向盆周拓展,逐步形成以成都為中心,以寶成線和成渝線為主軸,以綿陽、德陽、瀘州、宜賓、南充、達州、樂山等區域中心城市為依托的工業梯度布局,一大批工業大縣加快涌現。

  “十三五”期間,四川大力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制造業增加值占比達到81.1%,比2015年提高2.6個百分點;生產設備數字化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分別達到47.3%和50.1%;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75.6%;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發展水平居全國第十位;工業互聯網加快發展,已在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先進材料等重點產業領域培育近40個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上云”累計超20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