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劉春華 石小宏 魏馮 攝影 盧春陽

  看病難看病貴,是老百姓特別關注且多年存在的問題。四川將采取哪些措施來完善群眾醫療保障待遇機制破解這些問題?5月31日,省醫療保障局副局長彭波在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公平適度的待遇保障是增進人民健康福祉的內在要求,我省將從五個方面采取舉措,進一步改革完善醫保待遇保障機制。

  首先是完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彭波介紹,目前我國職工醫保基金由統籌基金和個人賬戶構成,統籌基金主要用于支付住院醫療費用和特殊疾病的門診醫療費用,個人賬戶主要用于支付門診醫療費用。通過20余年的運行,現行制度基金使用方面存在兩個突出問題:一是對慢性病保障不足,門診慢病患者自付費用負擔較重。二是職工醫保個人賬戶積累占比過高且支付范圍偏窄,影響了醫保基金的使用效率。為此,我省將按照中央要求部署,著力改革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個人賬戶,建立健全門診共濟保障機制,逐步將門診醫療費用納入基本醫保統籌基金支付范圍,同時在堅持分類保障職工和居民、待遇與繳費掛鉤的基礎上,逐步建立全省城鄉統一的籌資政策和待遇保障政策。

  落實醫療保障待遇清單制度。為推動規范實施醫療保障政策,國家醫保局制定下發的醫療保障待遇清單制度并明確規定:國務院醫療保障行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統一擬定、調整和發布醫療保障基本政策;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可在國家規定范圍內制定具體籌資及待遇等政策并根據國家要求動態調整;各統籌地區按照有關規定制定實施細則,并負責組織落實。為此,我省將按照國家要求,認真抓好待遇清單制度落實,嚴格執行基本支付范圍和標準,規范政府決策權限和流程,杜絕各地出臺超出清單授權范圍的政策,確保醫療保障制度更加統一規范。

  健全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目前,我省醫療救助仍實行縣級統籌,各地救助對象、救助標準、年度救助限額等標準不統一,救助保障水平存在明顯差距。下一步,省醫療保障局將加強同民政、殘聯等部門的政策和工作協同,建立救助對象及時精準識別機制,健全防范因病致貧返貧長效機制;規范醫療救助政策,科學確定救助對象、救助標準,實施分類、分檔救助,合理控制救助對象政策范圍內自付費用比例,不斷夯實醫療救助托底保障功能,提高制度公平性。

  完善重大疫情醫療救治費用保障機制。在發生重大疫情時,及時采取將相關傳染病診療方案中的藥品、診療項目等臨時納入醫保支付范圍,定點救治醫療機構救治費用不納入總額控制等措施,支持醫療機構全力救治患者,確保患者不因費用問題影響就醫。省醫療保障局將會同財政等部門,探索建立特殊群體、特定疾病醫藥費豁免制度,有針對性地免除醫保目錄、支付限額、用藥量等限制性條款,確保特殊人群以及特定疾病人群就醫就診無后顧之憂。

  促進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發展。目前,我國已基本建立了以基本醫療保險、補充醫療保險、醫療救助為主體的三重醫療保障制度。我省將進一步強化三重保障功能,堅持應保盡保,堅持保基本,實施公平適度保障。同時,要聚焦滿足群眾更加多元化、多層次、差異化的健康保障需求,加快發展商業健康保險,鼓勵社會慈善捐贈,支持醫療互助有序發展,積極促進各類醫療保障互補銜接,構建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