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學生家長通過四川日報全媒體民情熱線和問政四川平臺反映,英孚教育等校外培訓機構仍一次性收取超過3個月的學費。
記者在暗訪中發現,英孚教育、戴氏教育等機構的工作人員都表示清楚政府部門的相關規定,但工作人員仍千方百計誘導家長一次性繳納超過3個月的費用。
為何冒險超收?
從業者稱前期投入大,也想留住生源
明知違規,為何還有培訓機構冒著被查處的風險收取三個月以上的費用呢?就此,記者采訪了多位正在從事或者曾經從事校外培訓的人員——
“就是打擦邊球,很常見的。”林敏(化名)在讀大學的時候,就開始兼職做校外培訓機構的老師。大學畢業之后和朋友一起辦過校外培訓機構,從事這個行業已經有3年的時間。
對于現在部分培訓機構收費超時限的做法,林敏表示:盡管有禁令,但在生存壓力下,還是有機構會冒險嘗試。“開辦一個培訓機構,投入不小,包括場地、消防、文化傳播資質辦理等等,還沒開門辦學,最低也要投入100多萬元。”林敏說,“如果嚴格按照規定來,很多現金流不夠充足的機構很難存活下來。”林敏告訴記者。

程紅(化名)曾做過培訓機構的教師、教務、合伙人等,從事校外培訓行業7年左右,對培訓行業比較熟悉。
“我們主要的壓力在于留住生源,收更長時間的學費,就是穩定生源的重要手段之一。”程紅告訴記者,“我一般會向家長推薦交一年的學費,有些培訓機構‘業務員’為了業績,會說服家長交兩年的學費。”
而對于教育部門要求的嚴格執行“三個月收費”制度,程紅表示培訓機構可能會“很少執行”。除了剛開始投入的資金壓力和穩定生源之外,“每次只收三個月的費用會導致運營成本上升,不利于機構的發展。”
如何逃避監管?
不規范培訓機構,或有三種造假“對策”
為了遏制培訓機構,按照四川省教育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防范化解校外培訓機構辦學風險的通知》——
要求校外培訓機構在2020年9月30日前建立資金監管專用賬戶,用于存放專用賬戶最低余額和學雜費收取等。
專用賬戶相關信息必須與省教育廳建立的四川省校外培訓機構信息管理平臺進行對接,確保管理平臺能及時掌握機構辦學信息、大額資金異常流動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