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如此嚴密的監管,為何還有機構能夠違反規定按年收費呢?

  多種形式逃避監管

  成都市一家知名連鎖培訓機構的資深從業人員周女士告訴記者,她身邊的正規培訓機構基本上都建立了“資金監管專用賬戶”,像她所在的機構目前所有收費均打入專用賬戶并接受相關監管。但據她所知,有部分培訓機構確實暗地里也會有一些對策:比如將培訓費打入私人賬戶;將單節課時費錄高,培訓總次數、總時長錄少,或將可能超期的次數約定為贈送等,多種形式逃避監管。

  業內人士分析,這一類的操作,無論是家長還是監管機關都比較難以發覺,而且也有一些學生家長在培訓機構打折優惠的蠱惑下配合相關違規操作。

  除了設立專用賬戶外,在線下監管方面,林敏告訴記者:“教育部門一般每年會對培訓機構進行一次年檢,平時如果有人舉報,教育部門就會來檢查。

  不同地區查處力度不一樣

  3月10日,記者撥打了成都市武侯區教育局相關科室的電話,接電話的工作人員也表示:除年檢外,平時一般不會抽檢,但如果家長有舉報,他們會去查。

  瀘州市江陽區教育體育局相關科室工作人員也在電話里告訴記者,平時也有檢查,但全區有100多家(培訓機構),每次抽檢有不同的側重方向,收費問題不可能每次都作為重點來檢查。

  不過,記者在走訪的幾家培訓機構里,基本沒有看到公示教育部門相關舉報電話和舉報通道。記者走訪了多名家長,家長也都表示不清楚舉報途徑。

  如何防范風險

  建議加強對單次課時費等的監控

  簽約時盡量采用培訓合同示范文本

  四川師范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省政府督察室特邀民生觀察員甘露

  對于校外培訓機構的這些“踩紅線”、損害家長利益的行為,教育行政部門應該進行嚴格監督和管理。“各地教育行政部門應強化對培訓機構進行年檢工作,對拒不落實工作要求或弄虛作假的培訓機構,年檢不得通過。

  還有業內人士建議,教育部門可以強化對四川省校外培訓機構信息管理平臺的巡查,如果發現單節課收費過高或者贈課過多的情況,可以重點關注,明察暗訪。

  報名培訓班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以防“踩坑”?

  四川瑞利恒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袁皓律師

  家長務必與培育機構簽署書面培訓協議,務必明確約定收費標準、培訓期限、課時時長、退費機制、雙方權利義務等核心內容,在簽訂合同時盡量采用教育部與國家市場監督總局所印發的《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服務合同(示范文本)》。

  家長還應主動要求各培訓機構提供保障性資金專用賬戶信息、購買安全責任保險等憑證。

  也有專家指出,2020年6月教育部、市場監管總局推出該培訓服務合同示范文本時,并沒有強制要求所有校外培訓機構都必須使用,下一步,相關部門應提高推廣力度,更好維護培訓者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