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早罷市晚 在時間差中尋找價格優勢

  9日上午9時,正是南溪小龍蝦交易市場最忙時,數百位蝦農賣蝦,上千斤商品蝦匯聚于此,經分揀、裝箱、打包后,空運至長沙、杭州等地。

  楊海是這個市場的負責人,南溪的龍蝦90%以上外銷,且大都經他手售出。2014年,水產系畢業的楊海返鄉創業。他選擇小龍蝦這個品種,是因為龍蝦適合遠距離運輸,有大銷售半徑和市場空間,但楊海并未料想到如今的供不應求。

  2月19日,楊海開始了今年的小龍蝦買賣。第一天的定價是55元/斤,而去年同期的價格是44元/斤,價格一路走高。“基于四川氣候特點,川南龍蝦比龍蝦主產區湖北等地上市早1至2月,市場供給量少,需求又旺盛,價格自然高。”楊海積累了銷售經驗,小龍蝦的價格可能每天不同,最近受寒潮影響,價格必然上漲。

  “每年全國小龍蝦行情走勢基本都呈‘V’字形:3月至4月上旬,是一年中價格最高的時段;4月中下旬至8月,湖北等主產區集中上市,價格持續走低;9月到11月中旬,隨著主產區小龍蝦下市,價格又開始逐漸升高。而四川小龍蝦上市早,下市晚兩個月,在這一早一晚中,占據著價格優勢。”有業內人士指出。

  趙恩明養殖了 25 畝小龍蝦,基本上每天起蝦100多斤,已銷售七成,他想趕在4月前,將頭季早蝦賣完。除了要趕著種水稻,更重要的原因是,這個時候湖北龍蝦還未上市,四川早蝦市價高。

  稻漁綜合種養 形成“兩季蝦、兩季苗”特色

  在南溪區上千名蝦農中,趙恩明養蝦晚,但趕上了好時候,養殖面積不算大,蝦卻養得數一數二的好。

  2018年前,趙恩明一直在廣東務工。父母年紀大了需要照顧,“走不出去”的趙恩明把目光和精力放在土地上:承包土地,種稻養蝦,種養循環。

  此時,四川正結合“魚米之鄉”建設,大力發展稻漁綜合種養,并規劃三條稻蝦產業帶。以瀘州瀘縣,宜賓南溪、敘州等為代表的川南早蝦帶;以成都邛崍、金堂,德陽廣漢為代表的川西平原龍蝦帶,以達州開江、大竹為代表的川東龍蝦帶。

  南溪區農業農村局黨委委員、畜牧水產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聶學榮介紹說,南溪區有水稻28萬畝,適宜發展稻漁綜合種養16萬畝,要爭取稻漁綜合種養項目,緊跟高標準農田建設,用好鄉村振興資金,打造新的增長點。目前,南溪區稻蝦養殖面積1.2萬畝,力爭“十四五”突破10萬畝。

  “這兩年四川小龍蝦增幅大,既有入行較晚、基數低的緣故,更是因為發展空間大,擁有整個西部地區最大的宜漁稻田,形成了‘兩季蝦、兩季苗’的特色,日益便捷的交通也拉近了四川與各大消費市場的距離。”省水產局生產處處長曾開虎說。

  “一畝稻田管得好,能產300斤蝦。我的田,一半精養商品蝦,一半混養、商品蝦與蝦苗一起,這樣既提高產出效益,又保證苗種供應。”每天賣蝦后,趙恩明都要和同行們交流分享,水稻種得越好,小龍蝦就養得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