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蜀道通”到“蜀道暢”,意味著有“量”還有“質”

  記者:您之前提到過,四川已經由“蜀道難”變成了“蜀道通”。但“十四五”開局之年,今年省兩會上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啟動實施綜合交通萬億工程。這是為什么?

  羅佳明:經過這些年的努力,四川的確是解決了大部分地區交通暢通問題。但是從剛剛那張圖上可以看到,四川東部、南部路網比較密集。但是西部,特別是西北部,路網還比較稀疏。比如,往西藏青海方向還沒有通高速公路。

  而作為一個內陸省,四川打通東南西北的大通道很有必要。所以,必須強化對西、對北的高速公路建設。

  記者:“十四五”要實現“蜀道通”變“蜀道暢”。這個“暢”的標準是什么?圍繞“暢”,四川又打算怎么做?

  羅佳明:暢是兩方面的。一方面是科學布局。眼下,我們既要打通成達萬、成渝中線,使得鐵路,特別是高鐵更加暢通。另外,還要和重慶一起,進一步打造長江上游航運中心,整個長江上游變成貨運物流的通道。所以,“暢”就是綜合交通的暢通。

  另外一方面,還要提高交通運輸服務的品質。比如,把普通鐵路變高鐵,使人們的出行更快捷、更舒適。同理,還有高速公路擴容、國省干線和農村公路的等級提升,都是如此。

  記者:接下來全省交通建設領域大動作頻頻。這么大的投入,很多人第一反應會是:錢從哪來?

  羅佳明:第一是中央財政資金支持。光是“十三五”期,四川就爭取中央車購稅1125億元(用于交通建設),省級財政安排近700億元(含債券資金)。

  另外一個,四川是個開放的市場和高地。也可以用自身的資源和市場,不斷吸引省外資本,特別是央企到四川參與高速公路建設。就是說,市場主體的參與也是解決交通建設資金來源的方式之一。

  今后,成渝要承擔西部交通網的主力軍和龍頭作用

  記者:就在幾天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提到2035年前要建設六條主軸、七條走廊和八條通道,每一個部分都和四川相關。您如何看待這個綱要?對于四川來說,又意味著什么?

  羅佳明:《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是第一個以中共中央、國務院文件發布的交通運輸領域規劃,足見分量之重。

  從文件內容來看,對四川和重慶意義重大。過去,全國交通的布局核心是“三極”,分別是長三角、京津冀和粵港澳。這一次,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也成為了一極。

  應該要看到,以往的三極均分布在東部地區,只有我們在西部。所以,這意味著今后,西南、西北的交通布局都要圍繞我們這一極來加寬、加密聯通。

  從這個意義上說,成渝承擔起了西部交通網的主力軍和龍頭作用。

  記者:根據中央的布局,在交通領域,今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以提升對外連通水平為導向,強化門戶樞紐功能,構建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這個樞紐功能怎么強化?一體化的體系又該怎么構建?

  羅佳明: 構建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應該包括民航、鐵路、高速公路,還有水運。

  這個門戶樞紐,重點是國際性的交通樞紐,主要是在航空領域。四川的雙流國際機場,客流量在全國排第四。重慶的江北機場,客流量排在第九。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打破了行政區劃的約束。成都和重慶就可以把相互之間的線路進行整合,讓樞紐更加名副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