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署:

  打好“組合拳”不搞“一刀切”科學設置改革目標

  在全方位、深層次、寬領域的系列調研后,圍繞建制怎么調、干部怎么安、風險怎么控、組織怎么抓等關鍵問題,本輪“鄉改”制定了省級層面的指導意見和區劃調整、機構和干部、投資、財政的“1+4”政策文件;“村改”方面制定了村級建制調整改革的指導意見和村民小組調整、社區建制調整的實施意見,構建了系統周全的頂層設計。

  “‘調鄉’方面,明確了鄉鎮編制不上收、財政轉移支付不減少、基礎設施建設不削弱、基本公共服務不降低、干部安排不懸空‘五個不’要求。‘合村’方面,明確了農民享受的政策不變,農村各類權屬關系不變,農業經濟利益關系不變‘三個不變’配套政策。”民政廳相關負責人透露,在鄉鎮調整全面鋪開前,為驗證和完善政策體系,四川選擇了代表不同類區的宜賓、自貢、遂寧3市和夾江、順慶、儀隴3縣(區)進行試點,發現問題、總結經驗,形成了一整套操作流程和工作機制。這些承擔試點任務的市和縣(區),既為全省的“鄉改”探了路,也為隨后的“村改”提前試了水,提供了改革樣本。

  改革目標的設定,也經歷了反復論證。民政廳負責人介紹,四川這輪改革,還引入了“胡煥庸線”,將全省分為平原、丘陵、山區和地廣人稀高原地區四個類型,分別確定鄉鎮人口規模和面積大小指導標準,通過全省對標全國、平原對標東部、丘陵對標中部、山區對標西部的平均人口規模,經過反復論證最終提出全省減少鄉鎮建制1200個、村建制1.36萬個,減幅30%左右的改革目標。而各市(州)、縣(市、區)撤減目標的確定,經歷了“兩上兩下”的過程。省委要求,各地要本著“地緣相近、產業相融、人口相適、大小相宜”原則,合理確定改革目標,宜撤則撤、宜留則留,不簡單對著地圖“畫圈圈”,不簡單“以數量論英雄”,改革不搞“一刀切”。

  推進:

  及時收集社情民意  30天公示回應民眾訴求

  鎮村改革直接關系基層干部群眾的利益。改革中,針對群眾最擔心的辦事不方便、干部最擔心的得不到妥善安置、地方政府最擔心的財政轉移支付會減少等問題,堅決兌現鄉鎮行政區劃調整“五個不”和村級建制調整“三個不變”的政策承諾,將“五個一批”安置鄉鎮干部、“四個一批”分流村干部貫徹改革始終,給基層干部群眾吃上“定心丸”。

  改革推進中,組織召開群眾懇談會、干部座談會、專家論證會1000余場次,征求意見建議3000多條,發放調查問卷、征求意見表10萬余份,廣泛聽取干部群眾以及專家學者意見;先后3輪深入各地開展巡回跟蹤指導,并選擇一批鄉鎮和村開展“解剖麻雀式”蹲點調研,建立了“省到縣、市到鄉、縣到村、鄉到戶、村到人”的群眾工作機制。同時,無論方案謀劃還是推進實施,四川各地在方案形成后按照重大行政決策程序進行了為期30天的掛網公示,實打實回應民眾利益訴求。

  “我們全覆蓋開展談心談話,對干部講清楚人事安排、對群眾講清楚未來變化、對商家講清楚蘊含商機、對鄉賢講清楚發展前景,消除基層干部群眾疑慮。”該負責人表示,四川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及時回應各方關切,特別是從一開始就明確“只向區劃建制要效益,不與人民群眾爭利益”的改革取向,只調整建制,不撤并村莊、不拆遷農房、不在農民的土地權益上打主意,保持好鄉村原有形態,對被撤并鄉鎮政府駐地維持衛生、教育、養老、治安、集市、辦事等功能不變,確保民眾當期利益不受損、長遠利益有增進。

  事實證明,依法穩妥推進的改革獲得了百姓的接受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