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在線記者 吳浩 攝影 歐陽杰
“世界竹子看中國,中國竹子看四川”。1月31日,在政協四川省第十二屆委員會第四次會議聯組會上,省政協委員、民革四川省委三農委員會副主任、四川農業大學食品學院院長李誠提出建議,積極融入鄉村振興戰略,推動四川竹產業高質量發展。
“目前我省竹產業實現千億元產值目標壓力較大。”李誠直言,2020年四川竹產業總值已達到720億元,居于全國領先水平,但受新冠疫情、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尚未充分釋放產能和有效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通過赴宜賓、眉山等地開展實地調研,和對浙江、福建等省對比了解后我們認為,四川竹產業發展存在三方面比較突出的問題。”李誠分析,問題一是要素瓶頸需突破,比如我省竹區平均路網密度14米/公頃,僅為浙江的40%。問題二是產業結構需優化,2020年三產占比分別約為23%、46%、31%,“加工為主,二產為先”的產業發展理念未得到充分體現。問題三是竹旅融合需加強,“浙江大竹海國家森林公園以40萬畝的竹林面積,每年吸引了200多萬游客,而同等面積的四川黑竹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僅吸引10萬人左右。”李誠用一組組數據作了對比。
“‘強二產、拓三產、帶一產’,把二產加工業作為產業發展核心來打造。”李誠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將自己的建議用上了“諧音梗”,讀起來朗朗上口。“下‘竹’功夫,完善政策體系”“勢如破‘竹’,優化產業結構”“立‘竹’資源,打造竹旅樣板”,三個方面的建議各有側重。“財政政策方面,增強省級財政對竹林資源規模化經營的補助支持,將竹林撫育納入森林撫育補貼范圍。基礎設施方面,交通、農林等部門加強協作,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將更多的林區交通項目納入‘建制村暢通工程’‘客運金通工程’等,切實解決好林區交通難、用電難、用水難等問題。”李誠說,與此同時,也建議省內各宜竹區應因地制宜,調整資源利用方向,擴大產品的門類和層次,避免低水平、同質化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