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啟示

  四川苔蘚植物研究潛力巨大,但“長路漫漫”

  國內東部沿海及華南地區,對于苔蘚植物的保護研究起步相對較早,既有深厚研究積淀,又有大量專業人才,這都是四川所欠缺的

  在收獲喜悅的同時,此次科考之行,也帶給團隊對于苔蘚植物保護研究的深入思考。

  資料顯示,全世界約有苔蘚植物17900種,我國約有3074種,廣泛分布于森林草原、山川河谷、湖泊沼澤、田野道旁和庭院墻角等地。憑借其獨特的性質和功能,苔蘚植物能在環境、醫藥、農業、園林等許多領域廣泛應用,且不可被輕易替代。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由于微小、難以鑒別等原因,苔蘚植物常常被人們所忽視,對其功能的利用十分有限。

  “當前,國內苔蘚植物學研究正處于發展最蓬勃的階段。”葉文介紹,目前國內出版的相關研究成果已經較為豐富,比如《中國苔蘚志》已出到第十卷,蘚類部分已經出齊,英文版《Moss flora of China》已出八卷。

  在葉文看來,四川的苔蘚植物研究面臨非常廣闊的前景。一方面,四川的植物資源非常豐富,海拔落差大、微生境類型極其多樣,生態保護工作卓有成效,“近年來針對四川省內和省外鄰近地區的苔蘚植物調查,總有令人興奮的新發現。”另一方面,四川苔蘚植物保護研究還有大量空白,比如尚缺乏一份最新正式出版的省內苔蘚植物名錄,也尚未出版過省一級的苔蘚植物志或圖鑒。

  “國內東部沿海及華南地區,對于苔蘚植物的保護研究起步相對較早,既有深厚研究積淀,又有大量專業人才,這都是四川所欠缺的。比如在省林科院,目前還沒有專門研究苔蘚植物的專家。”在潘紅麗看來,推動苔蘚植物保護研究,首先要依托自然保護區加強保護,其次要加大相關投入,引進專家人才。同時,依托科研項目多方協作,加深相關領域研究,并加強對苔蘚植物的科普推廣力度,提高公眾認知。

  “研究珍稀苔蘚植物,既要堅持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原則,又要有開放、合作的視野。”葉文建議,四川除了開展系統性的大規模調查,補充完善基礎數據,爭取完成全省性的苔蘚植物志外,還要重視重點類群、瀕危種類。“以九寨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例,科考之外,建立長期監測系統才更有利于加深研究。”

  你知道嗎?

  苔蘚植物

  是一類古老而獨特的高等植物,被譽為“大自然的拓荒者”,能生長于惡劣環境中,對大氣和重金屬的污染反應非常敏感,是種子植物的10倍,是環境污染的良好指示植物,對于研究生物多樣性、小氣候變化、水土流失等具有重要價值。憑借獨特性質和功能,苔蘚植物在環境、醫藥、農業、園林等領域廣泛應用,且不可被輕易替代。全世界約有苔蘚植物17900種,我國約有3074種。

  花斑煙桿蘚

  我國特有品種,多生長在人跡罕至的高山林地,常以腐木作為生長基質,零星散生。其原絲體特別發達,配子體極度退化,孢子體高度分化,煙桿似的外形極具辨識度,生物學特征極為罕見和特殊。

  耳墜苔

  相當長一段時期被視為我國特有品種,分布區極為狹窄,種群數量較稀少,采集和報道均很有限。其植物體呈深綠色至棕色,略帶光澤,形似耳墜。

  如何推動苔蘚植物保護研究?

  ●依托自然保護區加強保護

  ●加大相關投入,引進專家人才

  ●依托科研項目多方協作,加深相關領域研究

  ●加強科普推廣力度,提高公眾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