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口脫險
攀山之際驚聞猛獸咆哮,行程中止竟有意外收獲
大家手牽手,踩著密集的碎步,緊急向山下折返。原以為被迫中止的這趟行程,勢必收獲有限,然而令大家驚喜的是,在進行室內鑒定時發現了耳墜苔
相較于對花斑煙桿蘚的執著,耳墜苔的發現則更偶然一些。
考察行程中,團隊有一次去九老洞(這是個遠離游客開放區的區域),當天連續翻越幾處碎石灘抵達一條溝里。
“我們的目標是海拔近4000米的高山草甸,從溝里出發,中午時分抵達一處隘口。我們吃了干糧,打算一鼓作氣攀過最陡的那段路,沒想到出現意外。”張躍回憶。
談笑中,突然從不遠處的茂密森林中,傳出野獸的咆哮聲,一聲接一聲,越來越清晰,越來越響亮,有人被嚇得臉色發白。
“慢著!”擁有豐富野外工作經歷的張躍,示意大家停下腳步,“是熊,快下山!”
在他的帶引下,大家手牽手,踩著密集的碎步,緊急向山下折返。咆哮聲越來越小,然后逐漸消失,大家心中的石頭終于落下了。
“野外工作就是這樣,經常有意想不到的情況發生,需要快速做出正確決定。”談到這段經歷,潘紅麗驚魂未定。
原以為被迫中止的這趟行程,勢必收獲有限。然而,令大家驚喜的是,葉文回到廣州進行室內鑒定時,發現了耳墜苔。
耳墜苔屬,是一個單種屬,只有耳墜苔一個種。其植物體呈深綠色至棕色,略帶光澤,在顯微鏡下能觀察到腹葉和腹瓣基部的囊狀結構,以及側葉和腹葉邊緣的纖毛狀齒。
曾經,耳墜苔的模式產地(即對物種定名時,用來定名的原始標本產地)在陜西,在相當長一段時期中被視為中國特有,后來在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地均有發現。葉文表示,此次在九寨溝發現耳墜苔,證明了此區域物種的豐富性和生態環境的完整性。
多位植物學專家表示,花斑煙桿蘚、耳墜苔等苔蘚植物的價值,遠遠超出普通公眾的認知。苔蘚植物是一類古老而獨特的高等植物,被譽為“大自然的拓荒者”,能生長于惡劣的環境中,如裸露的巖石表面、極地、荒漠、凍原等,成為這些地帶的先鋒植物,能促進巖石的風化、固定沙土、保持水分,從而為種子植物的生存創造條件;苔蘚植物對大氣和重金屬的污染反應非常敏感,是種子植物的10倍,是環境污染的良好指示植物,對于研究生物多樣性、小氣候變化、水土流失等具有重要價值。
“團隊將對兩種苔蘚植物進一步觀察研究,力爭形成科考報告,將研究成果集結發表,揭開珍稀瀕危苔蘚植物更多神秘面紗。”潘紅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