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活

  國家和省上均沒有

  對農村自來水跨區域建設運營設置限制條款

  依據2014年開始實施的《四川省村鎮供水條例》和水利部相關規定:農戶水源不穩定(取水困難、水源不足或不穩定),均可列為飲水不安全行列。而太益村、原玉河村等屬季節性水資源短缺地,符合飲水不安全標準。

  “讓老百姓喝上放心水,越早越好。”省農田水利局供水處相關負責人表示,無論是國家還是省上層面,均沒有對農村自來水跨區域取水、建設和運營管理設置限制條款。相反,還明確提出,鼓勵村民自籌或投工投勞、企業投資等多種形式擴大農村自來水覆蓋面。

  “具體操作環節,是市場化的商業行為。不管哪里的水,只要用水戶談得來、協調好,怎么建、怎么管,都可以。”前述負責人介紹,近年來,隨著“水是商品”理念的深入人心,無論是城市還是村鎮,跨區域供水在全國乃至四川,都已屢見不鮮。例如,境內分布著黑龍灘水庫等大型水利工程的眉山市仁壽縣,就承擔了對內江市部分缺水鄉鎮的供水任務。至于資源性、工程性缺水突出的涼山等地,跨縣(市、區)乃至跨市州的村鎮供水工程,更是不勝枚舉。

  與建設和運管“放活”思路相對應,中央和省上沒有在相關領域,特別是跨區建設和運營的農村供水工程方面,明確統一的補助政策。省水利廳農水處相關負責人認為,跨縣(市、區)或跨市州的農村供水工程,應該遵循讓群眾喝上“放心水”和“受益主體就是投資主體”的原則來實施。換言之,在確保農村自來水覆蓋面穩定擴大的基礎上,實現“誰投資、誰收費”。

  “吃水是民生問題,民生事大。應該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入手,而不是去計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去人為設置障礙。”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呂德文說,回顧改革開放以來鄉村治理歷程,“放活”始終是改革主線,也是解決民生問題的最大砝碼。其中,實現資本、人員、資源跨區域自由流動,不斷推動資源配置市場化,則是提高基層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的最佳方式之一。他呼吁,各地在遇到類似問題時,應尊重實際,采取“法無禁止即可為”的精神和尊重農民意愿的原則,盡早推動問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