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高質量發展”

  率先建成四川經濟副中心

  翻閱2019年綿陽“大事記”,“推動高質量發展”已成為綿陽經濟社會發展的熱點話題。

  2018年,綿陽市委出臺《關于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決定》,確定了加快建設中國科技城和西部現代化強市的奮斗目標。在時間維度上明確了到2035年建市50周年,基本實現中國科技城建設的國家戰略目標;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科技城,全面建成西部現代化強市。

  目標定,方向明。在劉超看來,掌握我國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個大勢,是抓經濟社會發展必須把握的大前提、大邏輯。

  “確定了奮斗目標,掌握了經濟發展基本特性,把握了大前提、大邏輯,還得明確主攻方向。”劉超說,我們確定了“五個主攻方向”,就是著力推進中國科技城建設實現新突破、著力打造經濟高質量發展新體系、著力構建“一核兩翼、三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著力建設西部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著力推進民生福祉得到新改善。

  “推動高質量發展,首先是經濟要高質量發展。而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要有產業支撐、空間載體、項目引領。”劉超介紹說,綿陽在做強產業支撐方面,堅持優先發展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在工業發展上,重點發展“6+6”產業,第一個“6”:即電子信息、汽車、新材料、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食品飲料等六大重點產業,在此基礎上,著眼長遠發展和新動能培育,明確了第二個“6”:即新型顯示、智慧家庭、新型功能材料、5G、北斗衛星應用、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六大創新產業。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重要載體就是園區,引領就得靠重大項目。”劉超介紹說,綿陽啟動了先進制造產業功能區建設,促進產業園區轉型升級。聚焦工業六大重點產業和六大創新產業,結合“一核兩翼、三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將新型顯示、智慧家庭、新型功能材料、5G、北斗衛星應用、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等6個產業功能區布局到“一核”地區,將先進結構材料、高端紡織等2個產業功能區布局到“兩翼”地區,將綠色食品、生物醫藥、通用航空等3個產業功能區布局到其他地區,科學確定產業功能區主導產業和主攻方向,推動產業功能區專業化、特色化、集約化、市場化發展。

  “今年4月29日,占地面積850畝、總投資240億元的綿陽惠科第8.6代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件項目點亮投產。”劉超介紹:“綿陽在重大項目建設方面,突出項目招引、強化項目儲備、優化項目服務,形成了開工一批、加快建設一批、竣工投產一批、謀劃儲備一批的良性循環。”

  一切要用數據說話。2019年“綿陽答卷”: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56.2億元、增長8.1%,均居全省第2位;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位居全省第3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1%、位居全省第3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3.6%、位居全省第2位,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3%,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