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整頓和規范全市醫療服務市場秩序,9月24日,成都市衛健委聯合市公安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城管委及各區(市)縣相關職能部門,開展了以打擊養生保健等場所無證開展診療活動、零售藥店未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擅自聘用醫師或非醫師坐堂行醫的行為為重點的專項整治行動。

  在雙流區長順路,一個既無《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也無《執業醫師資格證》的小店,其招牌上卻赫然寫著“針灸”“正骨”等詞語。店內,執法人員找到針灸針若干。該店的價目表顯示,針灸每次50元至80元,還標注了正骨、放血療法等項目。墻上甚至掛著多面錦旗,寫著“秒灸神針醫百病”等。

  “我主要是做推拿按摩。”該店老板告訴記者。針灸針為何會出現在店內?價目表為何還有正骨、放血療法等項目?對此,該店老板始終不正面回答。

  執法人員還發現,部分商家涉嫌違規宣傳和違規使用醫療器械。

  在一家養生保健店,店內宣傳單上寫著“專治骨質增生等,肩周炎、坐骨神經痛、摔傷、扭傷……酸痛麻木脹均可治療,治愈率90%”。對此,執法人員告訴經營者:“病名肯定不能有,‘治愈率’是絕對不能寫的,保健不能以治療為目的。”在另一家養生保健店內,執法人員檢查到兩臺“特定電磁波治療器”,其標簽顯示為醫療器械。

  養生保健場所開展哪些經營行為,或會涉嫌非法行醫?市民如何甄別?

  對此,成都市衛生計生監督執法支隊醫療(中醫)衛生監督大隊副大隊長李建雨介紹,養生保健機構可以開展非醫療性質的理療、推拿、按摩等服務,不能開展具有創傷性、侵入性或高風險的操作,也不能開具藥物處方,“特別是打針(針灸),是不能做的。如果市民發現相關違法行為,建議向衛健部門舉報,或撥打12345進行舉報。”

  截至當天14時,全市共檢查母嬰保健機構10戶、農貿市場36個、按摩店14家、養生保健機構34家、生活美容機構47家、零售藥店5家、醫療機構15家、中醫診所8家、其他機構6家。在檢查中,現場發現“黑診所”12家、“游醫”“流動牙醫”等15處,發現涉嫌非法行醫人員2名,擬立案4起;現場收繳藥品、器械若干箱。

  對本次行動發現的涉嫌存在違法違規行為的機構和人員,有關部門將進一步調查核實,并依法依規處理。

  紅星新聞記者 王拓 攝影記者 陶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