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新聞記者 鄒阿江 楊芮雯
今年9月,成都躍居“全國汽車第一城”。汽車保有量超630萬輛,位居全國第一。
時間回到一年前的9月,在2022年中國城市汽車保有量數據中顯示,我國汽車保有量最高的城市是北京,達到了622.4萬輛,是唯一一個汽車保有量超過600萬的城市。而當時成都的汽車保有量為589.6萬。
一年時間,成都汽車保有量增長40余萬輛,邁上600萬門檻,相當于每天有1000余輛新車的交易量。
一路“狂飆”,成都汽車產業發展如何跑出“加速度”?10月12日,封面新聞記者對話了行業從業者和相關專家。
汽車保有量位居第一
為什么是成都?
在智谷趨勢合伙人黃漢城看來,成都的汽車保有量躍居全國第一。這一數據背后,透露出的是成都這座城市的活力與發展潛力。
人口的增量和龐大的消費市場則是其中重要因素。據成都市統計局發布的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末,成都常住人口2126.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7.6萬人,常住人口增量超京滬渝。2023年上半年,成都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60.2億元,同比增長8.8%,分別高于全國、全省0.6個、1.2個百分點。其中,上半年全市限額以上單位汽車類零售額同比增長8.3%。
快速增長的汽車保有量背后,還有政策扶持。今年以來,成都市級層面和相關區(市)縣均推出“汽車消費券”,拿出真金白銀支持汽車消費。今年5月至7月,成都面向全市開啟2023年“蜀里安逸·車游四方”成都汽車消費獎勵活動,資金規模1億元。此外,成都高新區、龍泉驛區等地也發放汽車消費補貼,刺激消費需求。
就在8月末舉行的成都車展上,成都新增汽車再度飆升,車展期間共產生訂單35028臺,成交金額達60.87億元,為成都汽車保有量的增漲再添“一把火”。黃漢城表示,成都車展帶來的“長尾效應”,將進一步促進下半年汽車消費。
作為一家成都老牌經銷商集團,啟陽汽車集團深切感受到了成都汽車產業的發展速度。目前,啟陽集團已在全川建成了多家標準4S店,實現了近200家二級網點的網絡布局。近二十年來,啟陽集團總裁陳斌見證了成都汽車市場消費的快速增長。
“成都人比較包容,熱愛生活,這邊的旅游景點比較多,所以說本地人口對交通出行的需要也好,還是當地生活的需要也好,都促成了汽車消費的增長。”在陳斌看來,成都近年來外來人口的流入,特別是年輕人的增加、政府大力促進消費、不限牌等政策引導……都是汽車保有量快速增長的重要原因。
突破600萬輛以后
成都汽車產業的機會在哪里?
汽車行業反映一個城市的工業體系發展程度。
相關數據顯示,按汽車年產量排名,我國七大汽車工業城市為廣州、上海、長春、重慶、柳州、武漢、北京。2022年,成都汽車產業產量100.3萬輛,位居全國第8位。排名靠后的原因歸根結底在于成都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相對緩慢,龍頭引領力不強,配套協作力不優,汽車企業總部多在外省。
雨前顧問副總裁韓奎表示,成都汽車保有量躍居第一之后,勢必吸引越來越多的國內外企業和投資者的關注,成都汽車企業將有更多的機會與國際知名汽車企業進行合作和交流,走出國門、開拓國際市場,推動成都汽車產業參與到全球產業競爭。
“成都汽車保有量躍居第一以后,我們應該發揮市場優勢,建立汽車市場數據庫,分析汽車的消費結構問題,例如搜集賣的最好的汽車的品牌、車型、價格區間等市場數據,通過數據得出結論,針對性地去招引汽車品牌入駐,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購車服務。”韓奎表示。
而成都汽車保有量第一的數據,讓黃漢城看到了成都吸引汽車產業入駐的一張“新王牌”,他表示汽車整車廠在內地設點,很多時候需要立足于當地及周邊的區域性市場,需要考慮所在地區附近的購買力是否充足。而成都汽車保有量第一,有利于增強市外資本進入成都設廠的信心,對外招商引資的吸引力大大增強。
面向新時代,成都的另一個機會,在于與重慶的攜手。
作為汽車保有量常年穩居三甲的重慶,2022年全市汽車產量達到了209.2萬輛,是成都的兩倍。在汽車領域,早在2021年國家印發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中也提出,川渝兩地要“共建高水平汽車產業研發生產制造基地”。同年4月,川渝經信、發改四部門聯合印發《川渝汽車產業產業鏈供應鏈協同工作方案》提出,力爭到2025年,兩地汽車產量突破300萬輛,而這一目標早在去年已經實現。
成都晉升“汽車第一城”,吸引更多車企關注,將進一步在產業鏈發力,和重慶交叉互補,發揮各自的細分領域優勢,相互協作配套,推進共同發展。
發力新能源汽車
成都汽車產業發展的新機遇來臨?
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迅猛發展,讓成都看到了新的可能。
今年6月16日,成都發布《成都市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財政獎勵實施細則》,提出對整車企業最高5000萬元獎勵。6月25日,成都發布《成都市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3-2030年)》。規劃明確指出,到2025年,全市累計建成充電站3160座,充電樁不少于17萬個,換電站450座,建成充換電設施功率不低于376萬千瓦。
7月3日,四川省政府與浙江吉利控股集團在成都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圍繞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產教融合、新產業新業態拓展等方面全面深化合作,共同打造全國重要的新能源汽車研發制造基地。
近年來,在四川省市區三級合力推動下,成都的汽車產業加快電動化轉型,推出帝豪、領克、極氪、楓葉、沃爾沃、富康等新能源汽車品牌和車型百余款,實現了乘用車、客車、貨車、專用車全覆蓋。2023年上半年,成都實現新能源汽車產量2.10萬輛、同比增長40.6%,其中新能源乘用車產量達1.98萬輛、占新能源總產量的94%。
“新能源汽車的競爭才剛拉開序幕,給成都本土汽車產業‘彎道超車’提供了難得的機會。”智谷趨勢合伙人黃漢城指出,從全國范圍內來看,成都新能源汽車的數據亦十分亮眼。
陳斌也注意到,新能源汽車正在以強勁的速度滲透到汽車行中,目前在成都汽車市場的滲透率超過35%。作為在成都扎根多年的汽車服務企業,陳斌表示集團目前也在適應行業的變化和國家戰略,積極擴大新能源汽車品牌的代理和合作。
“以投促引、以投促產。”黃漢城給予八字建議,在他看來,“他山之石”能讓一個產業在短時間內迅速崛起。在引進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條時,地方政府應當扮演從“房東”變“股東”的角色招商引資,解決企業落地的難題。簡單來說,就是以合伙人的形式招引汽車零部件生產等上下游企業,不斷聚攏國內整車工廠,補齊產業鏈,建好成都汽車產業生態圈。
汽車保有量躍居全國第一,新能源領域加速快跑,成都將迎來汽車產業發展破局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