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結構”優化調整

  調結構、促轉型

  春夏之交,城市公園里搭起帳篷露營,環城綠道100公里騎行畫一個圈;寒冬臘月,圍爐煮茶再次點燃城市的樂趣。這一年里,綠色低碳生活新場景,賦予市民更多可感可及的美好體驗,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共贏。

▲市民在青龍湖濕地公園湖邊搭帳篷休息▲市民在青龍湖濕地公園湖邊搭帳篷休息

  綠色低碳是生活方式,也是城市發展的長期戰略。

  當前,成都探路公園城市示范區“兩新”使命,城市發展處于關鍵成長期、產業發展處在爬坡期。今年以來,成都把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來謀劃,以空間、產業、交通、能源四大結構全方位優化調整為重點突破口,推動城市綠色低碳發展、塑造城市競爭新優勢。

  曾被視為重塑日本城市夢的TOD模式,如今在成都找到了落腳公園城市的基點。

  “成都已開通運營13條軌道交通線路,運營里程達558公里,軌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分擔率超過60%。未來,成都軌道交通線路還將不斷延伸,力爭‘十四五’末期,線網在建及運營里程突破1000公里,實現雙機場軌道交通直達,基本形成半小時軌道交通通勤圈?!背啥际薪煌ㄟ\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隨著線網延伸而改變的,還有市民的居住方式。2019年以來,成都全面實施23個TOD項目,總投資將達2500億元以上。目前,陸肖、梓潼宮、雙鳳橋、川師大等19個TOD項目已入市亮相,為成都城市新生活方式吹來一縷綠色低碳的清風。

▲陸肖TOD實景圖▲陸肖TOD實景圖

  成都市發改委總經濟師陳健表示,成都在交通減碳上構建“軌道引領、公交優先”的市民出行格局,強化“軌道+公交+慢行”融合發展與高效銜接;同時通過推進產城融合、職住平衡,進一步減少通勤時間、提高城市運行效率,用更少的能耗支撐更多的經濟社會功能。

  今年7月,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成都敲定與新能源整車領軍企業比亞迪的戰略合作;接著又牽手新能源動力電池龍頭寧德時代,確定其西南運營總部及成都研究院的落地。按下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加速鍵”,亦是成都提升產業綠色競爭力,布局未來的重要砝碼。

  將目光聚焦在綠色低碳產業本身,這份成績單可圈可點。

  年初,成都提出實施綠色低碳產業“十個一”行動計劃,包括打造東方氫能產業園、成都西部氫能產業園、成都氫谷等產業地標,設立一只100億元的碳中和產業基金,推動綠色低碳產業加速聚集等措施。3月,多個綠色低碳產業鏈項目集中簽約落戶青白江,協議總投資174億元;4月,成都巴莫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獲得國際權威機構SGS頒發的達成碳中和宣告核證聲明證書,標志著全球首家達成“零碳”的正極材料生產基地在成都金堂誕生;6月,金堂縣集中簽約落戶16個綠色低碳產業鏈項目,總投資220.3億元;7月,億緯鋰能成都動力儲能電池一期項目建設在成都經開區(龍泉驛區)啟動,總投資200億元……一個個低碳科研項目的入駐,一座座綠色產業功能園區建設,助推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在成都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2022年1-11月,全市綠色低碳產業產值達2010億元,如今,成都已形成萬億級電子信息產業和8個千億級產業集群,累計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34家、綠色設計產品4項、綠色工業園區4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