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新都區斑竹園街道三河村。成都市新都區斑竹園街道三河村。
都江堰市紅雄社區川西音樂林盤。本版圖片均由成都市委社治委提供都江堰市紅雄社區川西音樂林盤。本版圖片均由成都市委社治委提供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亞飛

  碧波蕩漾、淺丘起伏,推窗見景、出門入園……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理想家園的樣貌,而位于四川天府新區華陽街道的麓湖公園社區正勾勒出這樣的理想形態。

  這是一個面向城市開放和共享的公園社區。電影節、音樂會、游園會……國慶期間,麓湖公園社區的美景和系列活動,吸引了不少人到此打卡。憑借獨有的自然景觀和獨具特色的建筑設計,麓湖公園社區每年吸引市民游客上百萬人次。

  隨著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深入推進,公園城市應當建設什么樣的社區?怎樣建好品質化現代社區?面對這一課題,麓湖公園社區折射出成都的回答——幸福美好公園社區。

  身臨公園、心屬社區、擁抱未來,成都將幸福美好公園社區建設作為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十四五”時期,將分類建成1150個幸福美好公園社區,示范創建100個未來公園社區。

  “小社區”里有“大文章”。近年來,成都系統推進3044個城鄉社區的發展和治理工作,從城市基礎細胞入手,創新黨領導下的基層治理體制,積極開展超大城市基層治理探索,為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夯實了基層基礎。

  探索

  從體制機制破題 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創新

  “請戴好口罩,注意防護”“請各位市民注意保持一米距離”……今年9月,在成都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錦江區春熙路街道的各個社區,隨處可見身著藍外套、手戴紅袖套的“春熙孃孃”身影。

  “春熙孃孃”是一支平均年齡約70歲的志愿者隊伍,他們走街串巷開展文明勸導、調解糾紛、關愛鄰里,成為社區志愿服務者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疫情防控期間,“春熙孃孃”又多了一個新身份——“微網格員”。“春熙孃孃”志愿服務隊隊長陳朝珍介紹:“平日里,我們常態化參與社區的各項工作,在疫情防控等突發應急期間,我們聞令而動,發揮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開展防疫管控、核酸采樣、物資配送、風險排查等工作。”

  社區是疫情防控的前沿陣地,也是基礎細胞。歷經數次疫情大考,成都的實踐經驗印證:社區管理的組織化,有效統籌和承擔了各項防控任務。

  春熙路街道總府路社區黨委書記唐梅介紹,以總府路社區為例,轄區內不僅商業商場、商務樓宇密集,并且老舊院落多、高齡居民多。在應急突發時期,想將疫情防控和小區院落管理兩手抓,僅靠社區力量幾乎不可能。

  讓社區“微網格”發揮“大作用”。今年以來,成都統籌實施黨建引領社區“微網實格”的治理機制,以3小時內完成入戶組織動員為標準,小區(院落)、街區以30戶—100戶居民或商家劃分為一個微網格,并明確責任人,將平時的精細治理單元轉化為應急突發的“戰斗堡壘”,提升城市安全韌性。

  目前,成都1.3萬個一般網格因地制宜劃分為12.6萬個微網格,明確了14.9萬名微網格員,構建起社區總網格、一般網格、微網格三級治理體系。常態管理下,每名微網格員平均聯系服務群眾63戶,疫情發生后,網格工作進一步細化,高中風險區小區每名微網格員平均聯系服務12戶,實現防疫指令最快5分鐘到達,1小時基本完成入戶。

  “微網實格”治理機制,是成都近年來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創新探索之一。從體制機制破題,是創新的關鍵。

  成都在市、縣兩級黨委序列成立專門部門統籌社區發展治理工作,把分散在30多個部門的職能、資源、政策等統籌起來,系統性、整體性、全域性推進基層治理工作,破解過去基層治理“九龍治水、條塊分割、權責失衡、資源分散”等問題。

  一系列推進社區“還權、賦能、歸位”的創新之舉相繼鋪開。

  著眼建章立制。一手做“加法”,形成以“城鄉社區發展治理30條”為綱領的“1+6+ N”政策制度體系和以城鄉社區發展治理總體規劃為核心的規劃導則體系,同步強化資金保障,每年向村(社區)撥付社區發展治理專項資金。一手做“減法”,實施《成都市社區發展治理促進條例》,建立起依法自治事項、協助行政事項和負面事項“三張清單”,撤并社區承擔不合理事項46.8%,清理應放不放、放責不放權、不該放卻放了的事權事項139項。

  增進民生福祉。圍繞群眾需求,聚焦教育、醫療、養老、托幼等民生關切重點,2021年,成都市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建成一批為民惠民可感可及的重大項目,解決一批群眾急難愁盼的民生難題,市級年度重點項目投資完成1904億元,區(市)縣滾動實施項目4344個。2022年,成都以“建好幸福城、提升幸福感”為主線,深入推進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統籌實施重點項目119個,總投資12507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