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街效果圖(俯瞰)

  與其仿古做舊,不如“焗瓷金繕” 

  “更新、改建,是比新建一個項目難得多的事情”,并且城市有機更新并無模版可言,只有不斷探索,因地制宜。

  作為成都市中心最后一個保留百年街巷格局和歷史遺存的街區,祠堂街特色迥然,其更新打造的過程中,也摒棄了一些傳統的觀念,為城市有機更新帶來了新的啟發與思考。

  比如,有古建筑的街區,就一定要把街區內的建筑都做成仿古風格,讓街區成為仿古街區嗎?

  比如,“保護”需要圍欄嗎?

  再比如,城市更新中,“顏值”最重要嗎?

  作為行業專家,鄭勇有著自己的思考。

  對于保存有歷史建筑的街區,他提到了一個詞——“焗瓷金繕”。

  這是用于文物修繕當中的中國傳統手藝。匠人在修補破碎的文物瓷片時,未必會將其完美復原,而是從破碎的瓷器中理出紋路,或用焗釘修補,或用天然大漆黏合,敷以金粉、金箔。最終修補好的瓷器,舊瓷與新瓷一目了然,這是對文物的尊重,對歷史的尊重。

  街區也是如此。在鄭勇看來,街區更不該讓歷史建筑埋藏于仿古建筑當中。“焗瓷金繕”更能融合歷史的味道與當代的風格,嫁接“新與舊”。

  其實祠堂街就是用了“焗瓷金繕”的手法。6棟古建筑與街區的新生建筑并未難辨新古,它們各有特色,一目了然,古有古的韻味,新有新的風格。但它們在視覺上是協調的,例如街區內新打造的美術館,材料上選擇了呼應古建筑的灰磚,但沒有坡屋頂和木欄桿,不論外形還是內部空間,都十分現代。

  ▲祠堂街建筑

  如果說“焗瓷金繕”是對風貌中“新與舊”關系的處理;那么“修舊如舊”就是對文物“且利用、且保護”的手段。

  對于文物建筑,一種過去常見的保護和展示方式,是在其周圍建造圍欄、廣場,或以植被做出邊界。人們行至附近,再小心翼翼地進門參觀。

  但“修舊如舊”,讓承載著舊時記憶的古建筑,成為沉浸式、開放式的可及場景,顯然更能“潤物無聲”,令人觸及歷史文脈。祠堂街的古建筑,沒有圍欄、沒有邊界,人們可以在轉角時、過路時,偶遇它,而后親切地走進它,感受時光與歲月。

  ▲祠堂街內的雕塑

  “當然,更重要的,是業態的融入,是這些建筑的活化利用”,鄭勇一直有個觀點——在城市有機更新中,顏值不是第一位的,活力才是。

  在城市有機更新的浪潮之下,許多老街巷、舊片區紛紛煥然一新。但“有機”一詞,顯然不單單指向顏值。其更大的內涵,是“活在當下”。為建筑和街區注入活力的,是與之契合的業態。

  許多人看待更新改造后的建筑或街區,首要討論的就是漂不漂亮。“建筑師當然希望建筑是美的,但這至少不是最重要的”,鄭勇認為,城市有機更新,首先需要解決活力的問題,這才是“有機”的含義。如果只是完成了街區的風貌和建筑的修繕,最多能吸引人們去看一看、打個卡,但很難吸引人常去。

  只有當業態注入,建筑活化,街區才有了的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紅星新聞首席記者 王垚 攝影記者 陶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