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街6棟老建筑的修繕已經完成▲祠堂街6棟老建筑的修繕已經完成

  用38棵梧桐,使街區“延長再延長”

  祠堂街的獨一無二之處,在于其獨特的歷史與厚重的文化。但更新的過程中也有不小的挑戰。

  首先,祠堂街規模太小了,它只有臨近人民公園的一塊三角形區域。并且三角形的三邊道路,都有較大的車流量,使得街區如同一座被城市交通包圍的小小島,很難讓人產生“停下來”的念想。

  其次,街區周圍有許多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高層建筑。這些建筑在體量、風貌、材料,乃至建筑語言的表達等方面,都與祠堂街的風格,格格不入。這也是項目打造的難點之一。

  但從區位上來講,若以寬窄巷子與太古里兩大赫赫有名的街區為兩個空間點,祠堂街就在二者中間,若打造成功了,它很可能與二者連成一條必去的游線,為城市帶來文旅層面的極大價值。

  ▲祠堂街建筑

  這樣一來,首當其沖要去改變的,就是祠堂街三角形街區的空間限制。

  “從歷史發展來看,祠堂街與人民公園的文化關聯十分密切”,鄭勇告訴記者,毗鄰人民公園的祠堂街在歷史上就是人民公園的商業外延和文化外延。所以在設計中,一個重要的思路,就是將祠堂街的三角形街區與人民公園連成一個整體。這樣一來,整個片區的范圍就擴大了許多倍,文化元素與特色元素也得以疊加,市民游客可以逛了畫室逛書店,逛累了,就去鶴鳴茶社喝喝茶。

  怎么才能實現呢?銜接三角形街區與人民公園,有一條約300米長的小街,成為了改造的關鍵點。其中最大的“功臣”,是街道上的38棵梧桐樹。

  改造中,道路已由4車道改為了2車道。車流量降低了,街道給人的感覺也就慢了下來。

  ▲祠堂街街道

  另一方面,街上原本就有標志性的法國梧桐,改造中,38棵梧桐樹完全保留了下來。但梧桐樹通過變換位置,更改了原本的作用——原本在道路兩邊作為行道樹的梧桐,一部分被移到了雙車道的道路中間,一部分則位于兩側商業的外擺區。這樣一來,不僅梧桐成了道路的點睛之筆,同時也模糊了街區與道路的界限,使之銜接為一個整體。

  改變了三角形街區的空間限制后,接下來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讓周邊格格不入的高層建筑融入街區,發揮作用。

  “在高層建筑的屋頂上向下俯瞰,會發現整個街區的視覺效果與身在其中時完全不同”,鄭勇說:“所以這些建筑的屋頂可以利用起來,打造一個立體的空中街區。”

  這是對祠堂街未來進一步打造的設想。屋頂不僅可以有綠廊的打造,還可以植入咖啡、餐廳、畫廊等業態。人們行走在立體的空中街區中,能看到川流不息的蜀都大道,能看到一片綠茸茸的人民公園鑲嵌在都市的繁華之中,甚至在晴好的日子能向東望到山巒……

  這就讓業態進一步豐富了起來。鄭勇說,立體的空中長廊,將把整個街區再度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