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鎮生活社區過街間距宜≤250米;產業社區過街間距宜≤400米。路面寬度大于30米或穿越車行道的人行橫道大于16米時,應設置安全島,寬度不小于2米。更新改造社區宜利用既有空間進行非機動車道改造;街道可采用交叉口縮短、非機動車停車前置等措施保證過街安全。
[市政設施建設]
生活、商業、景觀類道路要合理壓縮機動車通行空間
“市政設施建設”這一維度,密切關系居民的生活環境與生活體驗。因此在這一維度中,《建設導則》將核心內容聚焦于市政道路、市政管網、環境衛生和綠色能源。以“安全、宜人、低碳、智慧”為目標,對交通穩靜化措施、街道空間一體化、優化道路結構、地下管廊建設、信息化管網配置、生活垃圾收集站、社區服務驛站、綠色能源供能系統、社區多元充電設施9個指標進行控制引導。

例如,“優化道路結構”這一指標提出,生活、商業、景觀類道路要合理壓縮機動車通行空間,提升慢行空間,保障慢行環境安全、舒適。交通、產業類道路要在保障慢行安全的前提下,重點考慮機動車通行空間,保障機動車高效通行。
“社區服務驛站”這一指標則明確,社區服務驛站建筑形式應以景觀化或隱藏式建設方式,呼應公園城市特征,或結合社區公園、社區綜合體、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整體考慮,整體考慮時應在明顯位置設置獨立對外出入口。功能應配置公共衛生間,第三衛生間、母嬰室、休息廳、管理間、工具間等功能,以及飲水點、區域導視、垃圾箱、照明等設施。
驛站建筑最低應滿足標準綠色建筑標準級要求,公共衛生間選用節水設備、器具,用水效率等級應達二級及以上。洗手盆應采用感應式或延時自閉式水嘴。更新改造類社區可利用既有閑置空間設置移動廁所或集成箱體式廁所。
[公共服務建設]
社區按服務半徑配置幼兒園,幼兒園不少于6個班
“公共服務建設”這一維度包含5項內容:健康醫養、人文教育、休閑消費、創新創業。具體指標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老年服務站、文化活動中心、社區托幼、綜合超市、便民商業網點、創新共享空間,以及創業住房保障。

在“社區托幼”建設指標中,《建設導則》提出,社區按服務半徑配置幼兒園。幼兒園不少于6個班,建筑空間和室外場地功能配置完善,各班分設活動場地,園區應設共有活動場地。配置課后服務托管中心,覆蓋全學齡段。布局適合幼兒生活和開展游戲活動,為幼兒成長提供更安全更健康的環境。同時對于城鎮類和產業類社區,導則還強調應加大對2歲以下托育服務資源的擴充。
“綜合超市”指標方面,社區內設置至少一處綜合生鮮超市。應包括有水區(水產區、鮮肉區、冷鮮家禽區)、無水區(蔬菜區、水果區、禽蛋區即普通內鋪),有條件的可設置生鮮加工、生鮮配送、社區食堂等社區便民公共服務設施。另應設市場管理辦公室、庫房、農殘檢測室、配電房、公共衛生間。綜合超市可結合商業、娛樂設施整體疊建開發,優先在1-2層設置。形成功能復合、服務便捷的社區商業,使生活更便捷。更新改造社區條件有限時,可建便利店提供相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