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城市示范區在金融領域的探索已經明確方向。

  日前,《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發布,其中提到,“要依托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推動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增強對實體經濟和‘一帶一路’金融服務功能”。

  紅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去年印發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中,共建西部金融中心上升為國家戰略。同年,經國務院同意,人民銀行會同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中國銀保監會、中國證監會、國家外管局、重慶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印發《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規劃》,提出建設“立足西部、面向東亞和東南亞、南亞,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西部金融中心”。

  站在公園城市示范區來看,西部金融中心建設又將迎來哪些機遇?日前,成都市金融監管局相關負責人接受紅星新聞專訪,透露了成都金融業的新機遇。

服務實體經濟服務實體經濟

  從價值取向看,示范區建設承載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向往,《方案》提出的“三高”目標、“三示范”定位,要求我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金融角度講,就是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和實體經濟多樣化的金融需求。因此,《方案》進一步明確,要以“金融服務”為重點開展“宜業環境優化行動”,發展綠色金融、科創金融、普惠金融,設立市場化征信機構,為創新信用融資產品和服務創造有利條件。

  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以來,成都市全力推進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務。2021年,全市新增社會融資規模8400億元,金融業增加值2271.56億元,同比增長6.1%,占GDP比重11.4%。第31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顯示,成都金融全球綜合競爭力排名全球第37位。

  具體而言,成都緊密結合產業企業生產經營周期,合理確定融資期限,增加制造業中長期貸款投放,加快提升金融供給結構與產業需求結構的適配度,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民營及中小微企業、科創、綠色、鄉村振興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促進經濟和金融良性循環、健康發展。

  不難發現,成都正在探索符合自身資源稟賦、區域特色和產業特點的現代金融協調發展之路,在農村金融、科創金融等特色金融細分領域已形成顯著比較優勢:全國首個農村金融服務綜合改革試點圓滿收官,“盈創動力科技金融服務模式”入選全國推廣的科技金融改革創新經驗之一,“科創通”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受國務院通報表揚,數字人民幣試點呈現了一批層次多樣、類型豐富的特色應用場景。

▲中國-歐洲中心 資料圖▲中國-歐洲中心 資料圖

  以普惠為導向,在全國率先建立跨區域全覆蓋的新發展理念是建好示范區最鮮明的城市品格,而為民惠民是示范區建設的根本宗旨。以普惠為導向,成都建立跨區域全覆蓋的“蓉易貸”普惠金融服務體系,設立融資服務中心634個,短短一年,信貸規模就達332.49億元,為2.78萬戶中小微企業提供貸款5.59萬筆,貸款平均利率4.18%,低于全市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約50BP。為發揮普惠金融輻射帶動作用,成都持續推進金融同城化,金融服務顧問團覆蓋成都都市圈,天府通在成德眉資四市已實現公共交通支付互聯互通。

  在科創金融方面,成都聚焦“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目標,培育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提升創新型企業服務能力。截至目前,成都科創板上市、過會企業達16家,位居全國城市第六;注冊在成都的私募基金機構近400家,投出項目近4成服務本土;天府國際基金小鎮已集聚私募管理機構483家,連續4年入圍投中信息年度基金小鎮排行榜。2021中國“雙創”金融指數顯示,成都排名全國第六,中西部第一。

  此外,成都始終著力健全綠色低碳發展經濟體系,尤其是綠色金融方面,全國碳市場能力建設(成都)中心已獲國家發改委批復,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成交量居全國第4。

  成都還將以構建安全穩定、集聚發展的金融生態為重點,著力營造安全、開放、創新、包容的金融營商環境,對標接軌國際金融中心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全面提升西部金融中心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