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吳亞飛

  2月18日,成都市生態環境局召開新聞通氣會,盤點總結2021成都生態環境成績,并發布了2022年工作目標和重點。

  報盤2021:

  空氣質量優良天數299天

  綠色低碳企業實現主營收入2000億元

  總體來看,2021年,成都市空氣質量創下2013年以來最好水平,全市地表水質總體呈優,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實現了“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良好開局。

  具體看,2021年,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299天、同比增加13天,優良率81.9%,PM2.5平均濃度降至39.8微克/立方米,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全市地表水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達97.4%、同比提升2個百分點,41個國、省控斷面全部達到年度水質目標要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4%以上,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農藥、化肥使用量總體保持零增長;新增污泥處置規模450噸/日,醫廢處置能力(含協同處置)提升至220噸/日;清潔能源占比提升至62.6%;綠色低碳企業實現主營收入2000億元。

  成都市生態環境局總工程師楊斌平表示,成都城市發展處于關鍵成長期、產業發展處在轉型攻堅期,雖然成都市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取得了成效,但同時應該看到,通過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進高質量發展的任務仍然艱巨,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期待還有差距,現有治理效能還不匹配超大城市需求。

  聚焦2022:

  更高標準深入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

  “2022年成都將以更高標準深入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建設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蓉城,不斷提高市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楊斌平表示。

  在大氣污染治理方面——

  深化結構調整,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嚴控“兩高項目”,實施工業企業分類綜合評價制度,持續強化工業“散亂污”整治。利用水電優勢提高清潔能源占比,以鋼鐵、磚瓦、鑄造等行業為重點,全力推進以煤為燃料的工業窯爐淘汰及清潔能源替代。大力推進“公轉鐵”,試點建設低碳交通示范區和綠色物流示范區。加快推動中心城區大型物流基地(集散中心)、商品批發市場等非中心城區核心功能疏解。

  強化綜合治理,依法精準科學治氣。針對移動源、工業源和城市面源實行強化管控,重點打好重污染天氣消除攻堅戰、臭氧污染防治攻堅戰、移動源污染治理攻堅戰等戰役。深入開展餐飲油煙、汽車維修、工業窯爐等行業領域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研究制定。著力推進涉VOCs排放重點園區、重點行業企業深度治理和原輔料替代,分步推進煙花爆竹全域禁燃禁放區域劃定工作。完善大氣監測體系,推動園區空氣質量和VOCs自動監測站點建設,建立完善跨區域智慧化監管系統。

  加強跨區協作。完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聯合監管機制,強化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和聯防聯控,共同應對重污染天氣,修訂完善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

  在水污染治理方面——

  一方面,圍繞國省控斷面達到年度考核目標,市控及以上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95%以上,縣城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100%,持續實施重點流域水環境治理等6大行動,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

  另一方面,開展全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和黑臭水體治理,實施陽化河等未達標流域達標攻堅,持續鞏固錦江流域治理成效;加快完善城鄉污水管網體系,提升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能力和運行管理水平;實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動態”清零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環境問題。

  在土壤污染治理方面——

  以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 94%以上,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為目標,加強源頭防控,鞏固完善分類管理,推進風險管控和修復,強化部門聯動和監督執法、落實考核評估等 6大行動20項工作舉措,深入打好凈土保衛戰。加強農用地、建設用地、未利用地的土壤環境監管,實施污染地塊負面清單和用地分類管控,積極推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項目實施。

  此外,要完成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的目標責任書簽訂、自行監測、監督性監測、隱患排查及整改;啟動長江黃河上游土壤風險管控試點區建設;發布《成都市“十四五”土壤污染防治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