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邵明亮

  “現在江里的魚兒是越來越多了!”3月1日上午,李慶余駕駛一艘小船從長江口駛向赤水河,開始了一天的水生生物監測工作。

  李慶余是瀘州市合江縣的一名退捕漁民,2019年退捕上岸后受聘為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提供科研協助工作。

  同一天,《長江保護法》實施滿一年。《長江保護法》規定,在長江流域水生生物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和洄游通道等重要棲息地應當實施生態環境修復和其他保護措施。此外,對魚類等水生生物洄游產生阻隔的涉水工程應當結合實際采取建設過魚設施、河湖連通、生態調度、灌江納苗、基因保存、增殖放流、人工繁育等多種措施,充分滿足水生生物的生態需求。

  一年來,《長江保護法》的條文不斷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

  為給魚類等水生生物創造良好的繁衍生息環境,四川把整治河道非法采砂作為一項常抓不懈的工作。就在今年1月,四川省又組織4個督查組,赴全省8個市(州)排查發現違規采砂問題188個,已整改銷號問題181個。

  小水電分類整改也是落實《長江保護法》,保護魚類等水生生物資源的重大舉措。截至2021年底,四川5131座小水電清理整改任務基本完成,其中退出類1384座,已退出1223座;3184座需泄放生態流量電站,全覆蓋安裝了監控設備;8800多公里減脫水河段得到恢復……

  除了法律條文的落實,從2021年開始實施的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也跟《長江保護法》一同發力,為水生生物特別是各種魚類提供了繁衍生息的時間和空間。

  “我有發言權!”李慶余舉例說,過去在長江和赤水河打魚,冬季一般是魚獲較少的季節,有時候一網只能捕獲三五斤,而如今他在從事科研監測時發現,一網下去就能捕獲20多斤各類魚獲,其中長江鱘、胭脂魚等國家重點保護魚類的數量明顯增加。

  《長江保護法》要求組織開展長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評價,并將結果作為評估長江流域生態系統總體狀況的重要依據。據四川省水產局資源與環境保護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四川正在開展全省禁捕效果評估,組織科研力量對禁捕后資源恢復情況進行監測和分析,預計不久后會對外公布科學評估結果。

  水生生物資源的保護成果如何鞏固?

  漁政執法能力建設勢在必行。截至今年1月底,全省已成立194個各類漁政執法機構,配備各類執法船艇250艘、執法車75輛、無人機138架、視頻監控探頭647個。此外,四川還要求有禁捕任務的縣(市、區)設置漁政協助巡護崗位,截至1月底,全省已成立了146支、3009人的護漁隊伍,全省整體漁政執法能力、護漁水平得到穩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