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張紅霞
3月13日,成都市召開市委農村工作會。
會議總結了成都“十三五”期間鄉村振興取得的成績,一產業增加值比“十二五”末增長18.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6432元、增長近50%;城鄉居民收入比由1.89:1縮小到1.84:1。
成都提出了“十四五”期間實施鄉村振興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新目標:力爭到“十四五”末,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萬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1.8∶1以內,農村大美公園形態成型成勢,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走在前列、起好示范。
盤點“十三五”:農業農村打開新局面
農業產業功能區主導區域發展的新模式基本形成。建立7個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功能區和60個現代農業園區,現代農業創新鏈、供應鏈、價值鏈、產業鏈進一步完善,產業生態圈初步構建。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綜合水平位列全國33個大中城市第3位。
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的新路徑基本形成。探索“特色鎮、川西林盤、農業園區(景區)”多元融合模式,初步形成以綠道為紐帶,特色鎮、川西林盤、精品民宿相互支撐的旅游目的地,打造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消費新場景1160個,鄉村旅游總收入較“十二五”末增長294%。
大美城市宜居鄉村的新形態基本形成。堅持“景觀化、景區化,可進入、可參與”理念,“岷江水潤、茂林修竹、美田彌望、蜀風雅韻”的大美鄉村形態進一步彰顯。保護修復川西林盤556個,建成天府綠道4408公里,天府藍網加快建設。錦城公園多業態融合、多場景匯聚的大地生態景觀加快成勢。以依田桃園、稻香漁歌等為代表的鄉村人文景觀全面展現。
黨建引領系統治理的新局面基本形成。“兩項改革”扎實推進,調減鄉鎮(街道)114個、村(社區)1327個,調減比例分別為30.4%、30.37%。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資產總額340億元,是2015年的近4倍。以黨建為引領、自治為基礎、法治為保證、德治為支撐,鄉村治理的政治效應、經濟效應、社會效應、服務效應整體提升。
城鄉一體融合發展的新機制基本形成。西控區域整體納入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農村土地制度、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縱深推進,8項改革成果被國家部委推廣,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100項基本公共服務清單城鄉一體覆蓋。簡陽市提前3年脫貧摘帽。
示范引領輻射帶動全省的格局基本形成。市州農業區域合作項目達128個。共選派各類干部人才4403名、撥付財政資金20.91億元、引導社會力量捐款捐物折合2.97億元、實施項目1594個、完成項目投入20.1億元,助力阿壩、甘孜19個涉藏縣(市)提前一年實現脫貧摘帽。派出干部和專業人才386名,助力涼山彝區脫貧攻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