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6日,對司馬曉來說,是忙碌的一天。
清早從深圳出發,中午12點過抵達成都東部新區。匆匆吃過午飯,中午1點30分,一場關于成都東部新區的國土空間規劃會議開始。晚飯之后,又一場會繼續。
作為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技術總監,這三年來,司馬曉是成都常客。今年,他已是第三次來成都。
“東進”三年,先后96名院士、國際大師及知名專家,領銜100余支專業團隊、3500余名專業技術人員,參與了這座未來之城的城市規劃,尋找一座理想城市的“完美方案”。
與司馬曉一樣,這96個名字,每一個頭上都有諸多“超級頭銜”。或是“規劃之父”,或是“景觀專家”。
這片叫做“東進”的版圖上,他們一次次熬夜、吵架、焦慮、推翻……五輪優化提升,終于,勾畫出一座具有全球眼光、國際視野、全新營城理念的未來之城模樣。
20天前
成都東部新區正式掛牌
以省級新區的全新面貌亮相
一同亮相的還有《成都東部新區空間發展規劃》……
一座夢想新城輪廓由此清晰
未來之城的背后是整整三年時間的探索和突破
超震撼的規劃里寫著一個個閃光的名字
——劉太格、崔愷、莊惟敏、吳志強、李曉江、Philip Enquist、司馬曉、渡邊莊太郎、沈同生、楊保軍……
吵架與謀局
以“寸步不讓”尋求“最優方案”
回憶這三年,徐也棟印象最深刻的,是吵架。
徐也棟來自空港新城管委會規劃管理部,參與了“東進”區域的眾多規劃設計。2018年9月,天府奧體公園概念性規劃評審中,3家優勝團隊出爐。然而,這是新一輪“集智”開始:勝出的三個設計團隊匯聚一堂,集合力量、凝聚共識,在碰撞中融合各家方案優勢,達到“1+1+1>3”的效果。
隨后便是一次又一次“吵架”:國際知名的三個聯合體、六家機構團隊人員“寸步不讓”,每個人都希望各自的設計想法能夠更全面、完美地呈現在天府奧體公園中。
這些參與“吵架”和“寸步不讓”的人,包括曾主持2012年倫敦奧運會總體規劃和2016年里約奧運會場館規劃設計的Bill Hanway,曾獲北京奧林匹克公園規劃設計方案征集一等獎的黃文亮,曾負責武漢長江主軸景觀設計和蘇州河兩岸城市設計的張韜等。
三年來,徐也棟和同事們見慣這樣的場景。他們樂見“大咖”爭辯,“頂尖團隊之間的碰撞,產生了代表行業頂級水平的項目,讓‘東進’區域從描摹之日起就自帶‘王炸’基因。”
一次又一次測算,一次又一次推翻,一次又一次尋找最優解——這也是成都“東進”的一個縮影,未來之城輪廓清晰,背后是無數心血的凝聚,是中國城市化下半場里,一座西部特大城市的破與立。
幾千年來,成都始終在龍泉山脈與龍門山脈之間、在岷江與沱江交匯的沖積平原上延續拓展。“兩山環抱”的地理格局是護城搖籃,卻也讓工業化時代的資源約束、環保問題更加凸顯。
2017年4月,基于城市發展深謀與遠慮而生的“東進”,讓成都實現從“兩山夾一城”變為“一山連兩翼”的城市格局千年之變。
這是突圍轉型,也是順勢而為。從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五大發展理念”,到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一尊重、五統籌”;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到公園城市建設示范區……成都與“大勢”不謀而合,破除圈層發展慣性和資源環境約束,有了更廣闊的回旋場域和戰略支撐。
正如Sasaki Associates, Inc。美國總部董事、項目設計總監張韜所言:
“我們從天南地北飛到成都,聚在一個房間里,經歷了畫圖、討論、爭辯、形成記錄、制定方案,這是一個深度互動的過程。我們會理解對方方案中呈現理念的出發點,吸收其亮點,自身也做出一定妥協、得到更多靈感,最終形成一個最完美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