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一臺可拍攝視頻DSLR出現
在理光推出全球第一款帶有攝像功能的數碼相機——RDC-1之后的第14年,視頻拍攝功能終于被尼康嫁接到了DSLR產品上(D90)。盡管就技術本身而言,這其實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但尼康的這一做法卻在之后得到了眾多廠家的效仿。
平心而論,D90除了視頻拍攝功能外相對D80的改變并不大,而且其視頻拍攝功能也并不完善,只能拍攝5分鐘的限制以及不能在拍攝視頻時進行自動對焦的問題使其與消費類DC的視頻拍攝功能在實用性上存在不小的差距。不過,由APS-C畫幅傳感器所帶來的高畫質、淺景深以及DSLR可更換鏡頭等特性也是不容忽視的事實,于是在D90之后沒多久,佳能、賓得、奧林巴斯以及松下等廠家也紛紛加入到了同類產品的研發之中。
其他重要機型:
尼康D3X:以D3位基礎,全新的全畫幅傳感器達到了2400萬像素,在成像精度上與EOS 1Ds MARK III處于相同等級,尼康單反終于也站立在了135規格DSLR的頂點。
佳能EOS 5D MARK II:D90發布剛剛1個月不到,佳能也發布了自己的、具有視頻拍攝功能的DSLR——EOS 5D MARK II。而與D90不同的是,EOS 5D MARK II不但是一款2000萬像素級別、定位高端的全畫幅單反,而且其視頻拍攝能力更是達到了FULL HD的等級。
索尼α900:這是索尼第一臺全畫幅DSLR,全畫幅DSLR市場從α900開始進入到三國時代。不過,盡管它所采用的傳感器也就是后來提供給尼康D3X使用的那塊,但是在影像處理技術上索尼還是顯得太嫩,α900在畫質表現上還是不能與佳能、尼康相提并論。
其他重要事件:
Micro 4/3規范誕生:松下和奧林巴斯公司在2008年聯合發布了4/3標準的衍生版本——Micro 4/3,建立該規范的目標是制造全新的、可更換鏡頭的、并且具有高畫質的小型數碼相機。同年,松下便推出了基于這一規范的首臺數碼相機G1,但是由于外觀上與一般消費類DC差別不大、沒有視頻拍攝功能、而且價格高昂,因此未能引起消費者的足夠重視。
總結:
十年滄桑,彈指一揮,2009年數碼相機市場的發展再次進入全新紀元。基于Micro 4/3規范的E-P1讓人眼前一亮,引發了人們對未來高性能DC的無限遐想。CMOS傳感器在小型DC上的運用也開始引起廠家的注意,繼卡西歐和佳能之后,理光CX1和索尼HX1的發布再次表現出CMOS特有的優勢。同時,由松下提出的AVCHD Lite視頻拍攝規范開始應用于數碼相機,這使得未來數碼相機的視頻拍攝功能將更加實用。而奧林巴斯的μ Tough 8000則將民用數碼相機對抗嚴酷環境的能力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
從單純的像素競爭到幅面之爭,從光學防抖到機身防抖,從鏡頭結構到機身結構,從無線應用到GPS,再從視頻拍攝到超高速連拍……數碼相機產品的進化之路令人贊嘆,而在下一個十年當中它還將為人們講述怎樣精彩的故事?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