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入新動能、挖掘新潛能!大竹聯農帶農興了產業富了農民
一幢幢民居靚麗搶眼
一條條水泥路宛如飄帶
一塊塊田疇綠意盎然……
寒冬時節,行走在大竹縣廣袤農村,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幅和美景象。
“我家種了2畝多苧麻,今年遇干旱天氣也收入了5000多元”“我們村入股農業產業示范園,今年村集體分紅增收13.2萬元”……近年來,大竹縣緊緊依托本地資源稟賦,在產業發展、就業增收、集體經濟提能等方面持續用力,不斷強化聯農帶農機制,促進農民深度融入現代鄉村產業體系,確保產業增值收益更多惠及農民。

今年,全縣穩定實現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增速高于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
注入新動能 產業興旺“帶農”
12月27日,走進八渡鄉華興村1組,脫貧戶汪建華正忙著采收大蔥和油菜薹。“今年,我家種了20畝大蔥、15畝葡萄、50畝油菜、20畝水稻、30畝玉米,全年實現純收入10萬元不成問題!”年過50的他,在產業發展幫扶資金和小額信貸等政策的扶持下發展起了庭院產業。
今年以來,大竹縣以“兩類群體”和中低收入脫貧人口為重點,安排銜接資金123.5萬元,支持527戶脫貧戶通過自種果蔬、糧油和自養畜禽、水產等方式發展庭院經濟,84戶脫貧戶采取“先建后補、以獎代補”方式落實產業項目;動員有貸款需求、符合貸款條件的脫貧戶和邊緣易致貧戶“應貸盡貸”,精準用于發展生產和經營,全年新增小額信貸406筆1724.73萬元。
同時,該縣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積極為縣內外企業、產業基地和勞動者搭建平臺,通過采取“企業(專合社)+致富車間+脫貧勞動力”模式、開展“溫暖回家路”“百日千萬網絡招聘”活動、推廣以工代賑、實行托底安置等舉措,確保群眾通過就業增加收入。
此外,該縣堅持以“稻麻茶竹椿蝦”特色產業為引領,發揮34家農業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探索建立起“三統三補兩保”“五供一收”“五統四化”等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全縣30余萬戶農戶通過從事糯稻、白茶、香椿、苧麻等種植實現增收。
挖掘新潛能 多元增收“富農”
“多虧了村里的勞務公司給我們介紹工作,如今在家門口一年也能掙2萬多塊錢!”月華鎮蔡家庵村集體經濟融合產業園內,脫貧戶龐啟凡一邊協助挖機清理河道,一邊喜滋滋地說道。

2022年4月,月華鎮蔡家庵村在全縣率先成立大竹縣佳贏祥勞務有限公司,先后與5家建筑公司、2家物業公司簽訂合作協議,登記在冊勞務人員426人,其中脫貧群眾46人,覆蓋周邊8個村(社區),分門別類建好人力資源臺賬,合理匹配勞務人員與企業用工需求。截至目前,累計組織勞務用工850人次,為村集體經濟創收26.4萬元。
大竹縣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抓手,依托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試點,通過盤活集體資產、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和服務業,股權投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方式,強化“造血”功能,增加集體收入。目前,累計在月華鎮玉皇村、九銀村,烏木鎮廣子村等地開展村集體經濟組織試點42個,發展產業15個,帶動村集體經濟組織年增收1000余萬元。
此外,該縣積極探索“企業+村集體+農戶”利益聯結機制,因地制宜發展“林+藥”“林+菌”“林+禽”等,打造“1+N”林下經濟產業集群,3年內新增林下經濟產值10億元;在烏木、石橋鋪等鄉鎮建立“稻蝦共作”平田輪作模式,帶動脫貧群眾年均增收1000余元;通過打造2個再生稻“千畝高產示范片和百畝高產攻關點”+各鄉鎮200畝示范片,帶動農戶發展再生稻9.8萬畝,全縣有560戶脫貧戶、監測戶以此實現增收。(來源:達州融媒)
猜你喜歡
- 達州市大竹縣 | 一脈清流潤竹鄉
- 評論() | 分享12月31號 15:41
- 辭舊歲,迎新年 | 四川達州跨年活動精彩紛呈,等您來嗨!
- 評論() | 分享12月31號 15:36
- 大竹縣引水入竹項目通水 圓竹鄉百姓“活水夢”
- 評論() | 分享12月31號 15:34
- 川渝地區首批跨省市短途航線 達州 北川 梁平三地“空中走廊”成功
- 評論() | 分享12月31號 15:28
- 達川區逸夫小學第三屆數學文化節圓滿落幕
- 評論() | 分享12月31號 15:26
- 點贊!達州中學師生在省賽中獲獎!
- 評論() | 分享12月31號 11:13
- 唱響“百強晉位”強音 凝聚“沖刺千億”偉力 宣漢隆重舉行2025迎
- 評論() | 分享12月31號 10:17
- 遂寧開放大學到達州開放大學考察交流
- 評論() | 分享12月31號 10:17
- 達州市準入退出“雙向”改革 激發經營主體活力
- 評論() | 分享12月31號 10:17
- 達州開放大學學術委員會召開2024年度第2次會議
- 評論() | 分享12月31號 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