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ogcim"></strike>
  • <strike id="ogcim"><input id="ogcim"></input></strike>
    資訊|財經|時尚|藝術|娛樂|教育|站內導航
    達州

    新浪四川>達州 >正文

    如何打造全國丘陵山區現代農機裝備高地?勞模工匠給“老家達縣”出點子

    2024年11月14日 10:35 新浪四川城事 

      立足西南,輻射全國,是四川省達州市達川區打造全國丘陵山區現代農機裝備高地的美好愿景。2023年3月,總投資超65億元、占地1500畝的產業園項目落地,產業鏈構建實現“起步即快跑”。與此同時,這個產業在創業、創新、創效過程中,也迎來諸多挑戰。打造全國丘陵山區現代農機裝備高地,“老家達縣”還有哪些事要做?

      11月13日,達州市達川區總工會聚焦區委、區政府中心工作,召開了一場特別的座談會,會上40多名勞模工匠暢所欲言,獻出不少“金點子”。

    座談會現場。曾業 攝座談會現場。曾業 攝

      難題一:農機保養維修成本高 

      解決方案:新建一批農機服務站點 

      “西南地區的山區、丘陵多,坡度大,土地耕種難度不小,達川區研發生產的現代農機裝備體型小、品類多,機動靈活,市場前景廣闊。但是,機器的保養、維修問題,目前還沒有解決好。”四川省勞模何渠華提出,這樣的現狀,直接導致農機保養維修成本高。

    8月29日在達州市達川區舉行的稻田翻耕競賽。曾業 攝8月29日在達州市達川區舉行的稻田翻耕競賽。曾業 攝
    2024年川渝丘陵山區農機技能競賽在達州市達川區舉行。曾業 攝2024年川渝丘陵山區農機技能競賽在達州市達川區舉行。曾業 攝
    “達州造”的小型農機開進稻田展示。曾業 攝“達州造”的小型農機開進稻田展示。曾業 攝

      為此,何渠華建議,可以在達州市達川區先試點新建一批農機服務站點,讓購買了農機裝備的用戶可就近享受售后服務。試點成功后,可以根據市場占有情況,在西南地區乃至全國進行復制推廣。

      這一“金點子”,得到達州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楊智宏的認同。出生于1994年楊智宏老家在達州市達川區堡子鎮,父母至今仍在務農。十多年前,鄉親們合力搬運笨重的旋耕機下田,給他留下深刻印象。“體型更小的丘區農機,如果在鄉鎮上就能保養、維修,會給農民帶來不少便利,愿意購買的人也會增多。”

      “機器設備,零件很多,也有不少是易損件。有了農機服務站,農民就不用把機器運到廠里維修了,即便是生產廠家上門維修也很方便。”四川省勞模黃維安認為,何渠華的“點子”很好,可操作性強。不僅如此,有了農機服務站點,周邊的農民還可以參與到舊農機的改良、新型農機的研發中來。“比如,百節鎮多年大面積種植苧麻,麻農都希望能有一款自動剝麻機可以用,有研發能力的廠家,完全可以為他們量身定制。”

      難題二:普通農民買不起農機 

      解決方案:設立“農機共享聯合體” 

      “如今的農村,空心村越來越多,多年以后,會種地的人都老了,年輕人又不愿意種地,甚至根本不會種地。農業機械化是一個大趨勢。但當前的問題是,農機品類太多,銷售價格也不便宜,普通農民根本買不起。”達州市勞動模范梅國富說,這是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

      有沒有好的思路?梅國富建議,就達川區來說,可以借鑒社會化服務模式,在進一步完善生產便道等基礎設施的前提下,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為農業機械化夯實基礎。同時,政府可以加大農機購買的補貼力度,適當提升補貼比例。

      “也許,還有更好的思路。”高級工程師、達州市達川區勞模楊開祥接過話頭,又提出一個新方案。“農機品類多,需要統籌。可以探索以村集體為單位,或者以生產基地為單位,設立‘農機共享聯合體’,采取村民和工人眾籌的辦法購買,然后由聯合體統籌使用農機。這樣,共享的農機可租,也可借。”楊開祥的建議,博得現場一陣熱烈的掌聲。

      難題三:“達州造”如何闖全國?

      解決方案:建立行業標準并定制生產 

      11月8日,達州市達川區召開了一場丘陵山區現代農機裝備產業園的產品訂單對接會。來自川渝地區的53家農機銷售企業代表,其中有31家現場與生產廠家簽訂大額訂單。2023年以來,除了西南地區的客商,還有來自長春、濰坊、武漢等地的客商主動上門洽談。

      “我們的農機裝備優點很多,要讓客商不僅可以看到、摸到,還要能夠現場體驗到。”何渠華建議,可以為丘陵山區現代農機裝備產業園區配套,新建一個綜合性的現代農機裝備展示體驗中心,采用“適用場景模擬+實地操作體驗”相結合的方式展示、展銷,搭建一個可以讓客商走進來、讓產品走出去的“窗口”。

      “我們要盡可能多地研發、制造一些適用于全國農耕場景的機械。同時,要保護好知識產權,鼓勵創新、創造。”楊開祥說。對此,四川省優秀農民工、達州市達川區勞模羅通健表示贊同。羅通健舉例說,他們在達川區建立了1萬多畝蔬菜生產基地,幾乎全部實行大棚生產,“能進蔬菜大棚的農機,包含深耕機、采摘機、分選機等,其實都可以定制生產。”

      黃維安補充說,要讓全產業鏈持續、穩步地向前走,還有一件事要做。“必須建立行業標準,小到機械配件,大到機器定制生產,都要有完整的標準體系。有了行業標準,我們生產的農機才能真正走向全國,市場占有率有了,定制生產的‘蛋糕’也會越做越大。”

      新聞鏈接: 達州已出現“共享農機”模式 

      今年7月1日,達州市達川區虎讓鄉的8個村(社區)集中簽約,共同成立一家農機服務公司,統籌使用現有的40余臺農機,標志著“共享農機”模式在達州落地。

    達州市達川區虎讓鄉“共享農機”簽約。(封面新聞資料圖)達州市達川區虎讓鄉“共享農機”簽約。(封面新聞資料圖)

      “我們的農機設備,適宜生產的場景基本可以覆蓋全鄉各類地形地貌。”公司總經理趙李介紹,新成立的農機公司采用了村集體入股的方式,統籌8個村(社區)農機資源,整合聯合收割機2臺、犁地拖拉機4臺、挖掘機4臺、運輸車5輛、微型耕地機6臺,其他小型農機共20余臺,建設有農機庫房1200m2,除開展耕地、播種、農作物管護、收割等一條龍全套農事服務以外,還能承接道路養護、土地整治等項目。(來源:達川區委宣傳部 /封面新聞)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