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壺通體紋理白描圖銅壺通體紋理白描圖

  第一層為兩個部分,左邊部分射箭的場面,第一個人正在號召口令,第二人已經射擊完畢放下弓箭,第三人正在拉弓瞄準,后面的人依次排隊射擊,由于弓箭在狩獵和戰爭中都有重要作用,所以孔子將“射”列為教授弟子的六門必修課(時稱“六藝”)之一,“射”成為當年貴族們修身養性的重要內容。

  右側是一組采桑的畫面,兩棵茁壯的桑樹上掛著籃筐,有人忙著采摘桑葉,有人接應傳送。樹下有一個形體較高大的人,扭腰側胯、高揚雙臂,跳起豪放的勞動舞,旁邊兩個采桑女,面向舞者擊掌伴奏。追溯中國養蠶、絲織的歷史,已有六七千年之久,而23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正是絲織業發展的重要階段。正是該種社會背景,使采桑成為銅器上的一個重要圖案。據統計,在已發現的青銅器中,有采桑圖案的多達5件。

  第二層也分為兩部分,左邊是宴飲歌舞的場景,展示的有編鐘、磬等樂器,右邊是弋射和練習射靶的場景。

銅壺通體圖案解說銅壺通體圖案解說

  右側的獵射場景描繪了幾個人正等待射靶時,天上飛來一群大鳥,引得他們興起,拉弓向大鳥射去。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那中了箭的大鳥身上分明有根長長的繩索,是因為射箭的人還要把射出的箭收回來,便用生絲線系在了箭桿的尾端,古時將箭桿上的生線叫“繳”。而左側則是個盛大的宴饗場景。坐在廳堂地上的就是舉行這次宴席的主人,他身邊還站著一位手持銅戈的護衛人員,而被宴請的賓客則站起身來,手端酒杯,向主人敬酒。該種場合是一定不能缺少歌舞的,時稱“鐘鳴鼎食”。圖中參與演出的人員遠遠多于參加宴飲的人數,他們敲編鐘、擊編磬,個個體態輕盈婉約,似是邊敲擊邊起舞。門柱旁還立有一只建鼓,有兩人正在建鼓的兩面進行擊打。建鼓旁邊的幾位舞者,一手上揚,一手拿著兵器作為舞具,相對“文舞”而言,是“武舞”。

戰國水陸攻戰紋銅壺“壺說”戰國水陸攻戰紋銅壺“壺說”

  第三層是整個壺身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部分,描繪的是戰國時期水陸攻戰的場景,他們手里拿著戈、矛、劍等各種兵器奮力廝殺,有的正敲擊鉦、鼓指揮軍隊。右邊是水戰,左邊是攻城戰。人們手持長戈、長矛,船頭兩人正在奮力廝殺,整個戰爭場面十分激烈。

  先看水戰,兩條對攻的雙層戰船上飄揚著戰旗,左船的戰旗是用織物制成,旗上的圓點表示著最高指揮官的級別;右船的戰旗用鳥羽修剪、編綴而成,稱為旌旗。上層的兵士正在廝殺,手持有長兵器的或刺或鉤,持短兵器的近體肉搏,右船有泅水的戰士,伺機破壞敵船或登敵船格斗,奪取敵船。左船尾部則有人擂鼓助戰。水軍是中國春秋末期才形成的新軍種,且出現在傍海臨江的地區,在考古發掘中尚未發現春秋戰國時期的水軍物品,因此,該組水戰的圖像更顯珍貴。陸戰中主要表現的是攻城的場景。攻城的戰斗簡直有些驚心動魄,圖中的橫線代表城墻,斜線代表云梯。當時由于兼并戰爭比較頻繁,促使攻城和守城的戰術、技術、兵器都得以長足發展。從圖中看去,守城的一方有弓箭、礌石、長戈、短劍等。攻城的一方有云梯、長矛、長戈、短劍。攻的一方處于下風,有的已身首異處,有的從云梯上摔了下來。

  第四層有狩獵和雙獸桃形圖案,描繪的是獵人捕獵的場景。

  另外,腳上還飾菱形紋和四瓣紋。整個壺身僅有40厘米高,卻刻有200多不同的人物形象。這對于研究戰國時期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

  (本文參考綜合自四川博物院介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