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中晚期,由于社會結構和社會觀念的變化,青銅器開始出現寫實的反映社會生活的內容。成都市郊及附近市縣考古發現的大批青銅器,表明巴蜀先民們在融合了來自中原及秦楚文化的同時,創造出了自己獨有的巴蜀文化。以1965年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戰國中晚期木槨墓中的銅器為典型代表,水陸攻戰紋銅壺便是在這個墓中被發現。
此銅壺呈侈口、斜肩、鼓腹、圈足,其肩上有御環兩獸耳,應該是古人盛酒漿的器皿。更重要的是,銅壺上的圖像采用“嵌錯”制作工藝,其嵌錯精致、工藝高超、內容豐富、結構嚴謹。


這嵌錯工藝,就是將器物的表面刻出凹槽,將金銀絲嵌入凹槽,并將它們捶打壓牢,再用磨石將它們磨平,最后用毛皮沾水反復擦亮。銅壺身上的信息量卻十分密集!栩栩如生的宴樂、攻戰、狩獵等圖案,讓人得以直觀了解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200多不同的人物形象,精致、豐富又嚴謹,可以稱呼我為戰國《清明上河圖》。


有趣的是,銅壺的蓋子上有三只小鴨子形狀的鈕,如果把這個蓋子翻轉過來,就變成了小盤子的支架,可以盛放一些食物。
銅壺身上有三圈紋飾,將壺身分為了四層,反映了中國戰國時代社會生活的許多側面,為戰國時代戰爭形式提供了可靠的形象資料。這在藝術發展史上是一個飛躍,這一類的青銅裝飾圖畫對漢代的畫像石、畫像磚都有著直接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