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次采訪中,貝蘭說,她希望她的創作能夠帶來某些改變,讓人重視塑料污染所具有的危險性。“我希望人們能感覺到,他們有去改變的動力,”她說,“不然,你們為什么要看這些東西呢?我們需要藝術來推動改變。”


人們對皮克泰獎并非沒有批評。批評者認為,其主題過于寬泛,得獎作品過于多樣,以至于很難看出其真正的意圖。“的確,所有的作品都不一樣,”貝蘭說道。“不過,看展覽的時候,我發現,他們殊途同歸。我們所關注的是一樣的東西。”
薩姆·斯道茲(Sam Stourdzé)是阿爾勒國際攝影節主席,在他看來,無論皮克泰獎在形式或意圖上有怎樣的爭議,重要的是攝影作品的質量和深度。“有很多聚焦世界的攝影作品,而皮克泰獎就是為它們而設,”他說,“并非只有攝影記者才能關心時事。”
幻燈片演示結束的幾分鐘后,圓形劇場的燈光變暗,皮克泰獎的最新主題揭曉:“希望”。相比往年,今年的主題是樂觀的。面對全球氣溫持續上升、塑料涌入各大海洋、各國難以就氣候變化的對策達成一致,“希望”像是對籠罩環境運動的焦慮所作出的回應。在接下來的12個月里,將征集體現這一主題的作品, 2019年秋天,作品會在倫敦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展出。
“或許這是意料之外的,”對于今年的主題,巴伯回應道。“不過我們覺得,現在是可以抱有一絲希望了。”
(本文編譯自《紐約時報》,作者Andrew Dick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