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悶熱的下午,斯蒂芬·巴伯(Stephen Barber)參觀了展覽,這位百達銀行的合伙人在2008年成立了這個攝影獎,他對于獎項的成功有些驚訝。“我們未曾期待或預料它會有這樣的發展,”他說道。

  在他看來,皮克泰獎的意圖在于藝術還是在于行動?“兩者都有”,他說。“也可能都不是。”

  皮克泰獎大約每18個月舉行一次(10年中出現了7名獲勝者),獎項的內在機制出了名地復雜。首先,組織者會宣布一個與可持續性有關的主題——歷屆主題包括“水”“地球”“消費”“混亂”和“空間”,接下來,包括策展人、畫廊主、記者及其他專家在內的超過300名提名者推選出600余名攝影師。從這個長長的名單里會誕生出10名左右的候選人。大約一年后,獲勝者宣布,獲獎作品會在世界各地巡回展出。

  在過去十年間,皮克泰獎的獲獎作品走過40個城市,根據組織者的估計,包括線上觀眾在內,大約有4億人看過這些作品。他們說,今年在墨西哥城,8.6萬人觀看了展覽的布置。

《艾伯塔油砂》(2007),Edward Burtynsky?Edward Burtynsky《艾伯塔油砂》(2007),Edward Burtynsky?Edward Burtynsky

  雖然攝影界一些赫赫有名的人物也曾出現在候選名單上,其中包括愛德華·伯仃斯基(Edward Burtynsky)、安德烈斯·古爾斯基(Andreas Gursky)和托馬斯·施特魯特(Thomas Struth),但評審們往往會選擇一些讓評論家們出乎意料的名字。最初是少有人知的加拿大攝影師伯努瓦·阿坎(Benoit Aquin),他所拍攝的中國沙塵暴系列憑借其超現實、超自然的魅力脫穎而出。四年后,攝影記者拉克·德拉海爾(Luc Delahaye)獲獎,他放棄拍攝紀錄片,轉而探尋戰爭紀實與風景藝術之間的界限。

《迪拜,睡覺的人》(2008),Luc Delahaye ?Luc Delahaye/Prix Pictet《迪拜,睡覺的人》(2008),Luc Delahaye ?Luc Delahaye/Prix Pictet
《第132次例會》(2004),Luc Delahaye ?Luc Delahaye/Prix Pictet《第132次例會》(2004),Luc Delahaye ?Luc Delahaye/Prix Pictet

  阿坎坦言,當他發現自己出現在皮克泰候選名單上時,他沒明白這是怎么回事。“我一開始以為這是某種欺詐,有人會問你銀行信息什么的,”在一次采訪中他說道,采訪在展覽所在場地進行,那兒原本是一間汽車修理商店前的空地。“更讓我意外的是,我居然贏了。當然這是莫大的榮耀。我拍的那些照片去往了世界各地。即使過了十年,人們依然想要用它們,展示它們:它們擁有了自己的生命。”

“魁北克農業:令人期待的圖片小說”系列(2015),Benoit Aquin ?Benoit Aquin“魁北克農業:令人期待的圖片小說”系列(2015),Benoit Aquin ?Benoit Aquin
“魁北克農業:令人期待的圖片小說”系列(2015),Benoit Aquin ?Benoit Aquin“魁北克農業:令人期待的圖片小說”系列(2015),Benoit Aquin ?Benoit Aquin

  雖然皮克泰獎旨在處理重大議題——比如2017年的獲獎者是理查德·莫斯(Richard Mosse),他用一臺軍用熱成像相機拍攝了難民營——但并非所有的展出作品都是敘事的。兩年前的獲勝者是藝術家瓦蕾麗·貝蘭(Valérie Belin),她通過一系列借鑒17世紀荷蘭繪畫的滑稽靜物來表現塑料的濫用。這些雜亂的塑料品——人體模特的頭、扭成一團的線、假話、兒童玩具——原本都被當成垃圾廢棄,如今成為了藝術品,有了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