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雨城:余家村的美,不只有紫藤蘿長廊!

這幾天雨城區周公山鎮的一處紫藤蘿長廊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去打卡,此處紫藤蘿長廊位于余家村周公渡生態農莊中是余家村的景點之一。
“藍天、紫藤蘿、草莓,太美了。”
4月15日一早成都游客張女士一家對余家村的美景驚嘆不已。
“新農村處處都是風景。”

到余家村游玩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受。
年紀大的對農村鄉土感興趣,在村里閑逛一邊驚嘆村里房屋建筑的別致一邊悄悄地,將以往的農村和如今的新農村做著對比,年輕人和小孩被美景和草莓所吸引,摘草莓、拍美景,一張張游客照被發到朋友圈,不一會兒就被點贊的、詢問地點的刷屏。玩累了,一家人便在余家村找了一家餐廳就餐。
“下次還要來。”張先生說。

新農村發展靠什么?
一靠產業,二靠游客。
游客張先生一家在余家村的半日游,儼然就是農旅融合生動實踐的體現。
曾經的貧困村,災后重建+扶貧攻堅,余家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里引進了兩個現代農業園,不少村民開起了農家樂,新村畫卷徐徐展開。
村里的老一輩至今仍然覺得,余家村之變,如在夢中。

1、余家村村民張發平今年49歲,走起路來腿腳有些不便。因為身患殘疾,打工掙錢對他來說算是奢侈品。
去年,余家村周公渡生態農莊給他提供了一個就業機會——園區門衛,一個月2000元,這讓張發平很是歡喜。
讓他驚喜的還遠遠不止于此。
“我的老婆,70歲的父親也在這里找到了工作,一家人一個月掙六七千。”張發平激動地說,一家人都在園區里務工,真真實實感受到了好日子三個字的含義。

2、張發平雖掛著門衛一職,但他喜歡給自己“找事”。
喝茶的游客多了,忙不過來,他就去幫忙端茶倒水;看著果園里需要搭把手,他就去搭把手。
愛說、愛笑、自信的他,像一只小蜜蜂一樣穿梭在園區內。
“我以前很自卑,不愛說話,也不會說話。”張發平說,是一份家門口的工作給了他找回自信的機會,他很珍惜。
像張發平一家在村里就找到就業機會的,還有其他20多人,每月收入在2000-3000元,不少余家村在此務工的村民告訴記者:“現在學了新技術,是新時代的新農民。”

3、人氣來了,財氣就會跟著來。
據周公渡生態農莊負責人楊曉軍介紹,最近幾個周末游客特別多,游客的汽車從農莊停車場一直擠到余家村大橋。
村里一家燒烤店的生意也非常好,5點營業,食客們4點就要去“搶”占座位。
“余家村的變化,我們看在眼里,樂在心里。”張發平說。余家村是雨城區推進農旅融合,實現鄉村振興的一個生動范本,也是該區加強和改進城鄉基層治理的一個生動實踐。從余家村身上,突然明白幸福鄉村的真正定義,或許就是美了鄉村、樂了游客、富了村民。
作為游客,肯定去了一次還會再去一次或者n次……
(雨城區委宣傳部供稿)
猜你喜歡
- 未雨綢繆 有備無患 雨城區開展2020年綜合應急演練“大練兵”
- 評論() | 分享04月16號 14:17
- 高福強要求:壓實督戰責任 查漏補缺 堅決打贏全區脫貧攻堅收官之
- 評論() | 分享04月16號 14:15
- 蒙頂山茶品牌價值全國第七
- 評論() | 分享04月16號 14:14
- 天全縣推行“11234”工作法夯實脫貧攻堅成效
- 評論() | 分享04月16號 14:13
- 用血肉之軀筑起生命“防火墻”
- 評論() | 分享04月16號 14:12
- 雨城區:深化區校合作 提升科技扶貧實效
- 評論() | 分享04月16號 14:09
- 疫情以來 石棉縣舉辦首場現場招聘會
- 評論() | 分享04月16號 14:09
- 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 覓農旅融合發展出路
- 評論() | 分享04月15號 11:14
- “戰貧,就要有越挫越勇的氣概”
- 評論() | 分享04月15號 11:03
- 雅安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 評論() | 分享04月15號 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