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寧寧 視頻/圖 朱文博
今年4月24日是第十個“中國航天日”,以“海上生明月,九天攬星河”為主題,主場活動在上海市舉辦。4月23日,其重要子活動之一2025航天文化藝術論壇舉辦。現場,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湯洪波分享了一段在太空出艙維修中國空間站核心艙太陽翼的難忘經歷。
“這段經歷發生在執行神舟十七號任務的準備階段。”湯洪波說,當時,乘組遇到了重大挑戰,原定的出艙活動由轉移太陽翼改為維修太陽翼。
時間緊任務重,突然的任務調整,對工程權限都是一個重大的考驗,“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維修工具的問題。”湯洪波說,經過反復的模擬驗證調整,直到飛行前的最后一刻,維修太陽翼的工具才最后定型。
入軌以后,乘組繼續在空間站的三居室里,穿上出艙操作服進行反復訓練。他說,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突發情況,只有精準操作才能確保萬無一失。

2023年12月21日,乘組迎來了大考驗。“當時,機械臂載著我轉移到核心艙太陽翼的作業點時,都顧不上感慨深空的無影和遙望美麗的地球家園,一心就想著把任務完成好。”湯洪波說。
由于太陽翼翻板是發電供電設備,在陽光的照射下會產生電流,影響作業安全,因此維修作業只能在陰影區進行。然而,空間站繞地球一圈用時90分鐘,其中最適合的窗口時間只有20多分鐘。“這短短的時間里,操作步驟復雜、要求精準,操作窗口分秒必爭。”湯洪波十分感慨,那一刻他才深刻體會到了太空級精度的高要求。
雖然經過前期地面無數次的推演和驗證,但意外還是發生了。湯洪波按要求在翻板上打孔操作,但連續打了兩次都沒成功,此時窗口的時間只剩下4分鐘。“如果第三次再不成功,就要等一個小時后的下一個時間窗口,甚至會直接影響到這次出倉任務的成敗。”
此刻,心急的不只是他一人,地面成百上千名戰友們也在焦急地分析推理。湯洪波仔細回想此前的練習場景,認為也許在微重力狀態下操作,缺的就是那一點點外力,所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于是,他大膽向地面提出了建議,用手給工具施加壓力。“這個想法與地面工作人員的建議不謀而合。”達成一致后,湯洪波穩住呼吸,根據指令重新操作。他回想起來,那一刻時空好像都停止了,世界只剩下了眼前的太陽翼和自己的呼吸聲。當他完成最后一個動作,空間站剛好飛出陰影區,金色的太陽翼瞬間被巨大的電流貫通。“維修成功,立刻撤離!”這時,湯洪波的耳機里傳來堅定而又興奮的命令,以及地面大廳里面熱烈的掌聲。
此前,湯洪波先后入選了神舟十二號飛行乘組和神舟十七號飛行乘組,也被大家稱為重返“天宮”第一人,總共在太空駐留了279天。
湯洪波說,曾經有人問他,空間站已經建成了,你也已經兩次圓夢飛天,還有必要日復一日的訓練嗎?在他看來,空間站建成是里程碑,飛天圓夢是航天員的新起點。“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在這個偉大的新時代,航天員更要不斷提升本領技能,讓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邁得更深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