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川渝不少地方卻面臨罕見的炙熱“烤”驗。成都、重慶地區連續發布高溫紅色預警,自貢、瀘州等地持續多日最高氣溫超過40攝氏度。

  隨著高溫天氣不斷“加碼”,群眾生產生活受到沖擊,戶外工作者、老弱病幼等人群直面健康威脅。

  如何盡力減輕高溫對群眾生產、生活的影響?“新華視點”記者進行了實地采訪。

  罕見高溫引發新“烤”驗

  重慶有31個區縣最高氣溫超40攝氏度,成都、自貢、瀘州等川內城市持續遭遇“烤”驗……近期,川渝不少地方正經歷同期罕見高溫。

  中國天氣網發布預警提示稱,四川盆地正在經歷的高溫過程同期罕見:一是從8月下旬開始高溫不斷,預計本輪高溫還將至少持續到9月上旬,而且一天中高溫在線時長能達到8至12小時甚至更多;二是高溫強度大,部分地區還將連續出現40攝氏度以上的極端酷熱。

  重慶沙坪壩目前已經連續8天超過40攝氏度,8月下旬或創造40攝氏度“全勤”歷史紀錄。重慶市氣象臺副首席預報員吳政謙表示,本輪高溫是副熱帶高壓長時間控制重慶及周邊地區造成的。

  烈日雖曬,眼下卻是農忙時節,持續高溫給農業生產帶來不小挑戰。“太干了。”成都大邑縣種糧大戶萬富旭忙著從周邊溝渠、機井調水,向2200余畝田里灌水;灌完水后,他沿著田埂仔細查看水稻生長情況。

  “立秋后還這么熱。去年這個時候都不用灌水了,今年兩三天就要灌一次水。高溫導致稻田水分蒸發嚴重,就怕影響抽穗灌漿。”萬富旭說,如果抽穗灌漿期持續高溫,收獲時可能會有許多“癟殼”的稻穗。

  四川農業大學教授任萬軍認為,對于仍在灌漿期的水稻,高溫影響結實率,疊加干旱則導致生育進程加快,出現早衰,可能導致水稻結實率低、產量降低。

  8月21日,四川電網用電負荷達到6797萬千瓦,創下歷史新高,較去年同期增長近13%。2022年以來,四川省已經由“能源輸出”轉向“送受并存”。

  高溫造成用電需求不斷攀升,民生用電量猛增、電力供應緊張等導致川渝部分城市出臺調整用電措施,不少網約車、新能源車主陷入“充電困境”。

  “因為錯峰用電,網約車晚上11點半后才能充電,跑了周邊一大圈,幾乎每個充電樁都排著長隊,到凌晨兩三點才能充上。”四川一名網約車司機說,“現在電不夠用,下午都不敢接單了。之前一天跑300多元,現在一天只能跑100多元。”

  “在高溫下跑單子,為了省電不敢一直開空調,汗流浹背。”一名網約車司機說。

  持續高溫給老弱病幼等特殊人群帶來新的健康威脅。川渝兩地醫院接診熱射病患者增多。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急診科主治醫生徐慈介紹,該院接診的兩名患者均已年過八旬,一名患者是外出旅游時發病,另一名患者是因家中未開空調發病。兩名患者都伴有嚴重的器官功能障礙,需在ICU進一步搶救治療。

  “熱射病是中暑最嚴重的類型,因暴露于高溫高濕環境引發體溫調節功能失衡所致。”徐慈說,不僅年老體弱者、兒童、慢病患者等是高危人群,消防員、運動員等健康人群也需要警惕。

  多措并舉施“涼”策

  當前,川渝兩地正積極行動起來,開“涼”方、保生活、穩生產,努力打好應對高溫“主動仗”。

  為保障學生健康,多所川渝高校、多地中小學宣布延遲開學。

  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開學時間已延后一周。“學校正在加班加點為學生宿舍安裝空調,保證開學前學生宿舍實現空調全覆蓋,同時加強防暑降溫和應急處置。”學院學生處處長程東說。

  為應對用電高峰,國網甘肅電力通過220千伏早廣線(早陽-廣元)向四川支援電量;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加強輸變電設施的運維保障;重慶電力部門依托谷段電價政策,引導新能源汽車車主在谷段充電,助力電網移峰錯峰。

  空調、微波爐、免費礦泉水、醫藥箱……記者在成都高新區中和街道的“中和·蜂巢”職工驛站看到,這里布置得實用、溫馨。成都市總工會高新區辦事處工會指導員李燕君說,該驛站覆蓋轄區外賣、快遞站點80個,日均服務200人次。據了解,全市像這樣的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有2100余個。

  成都興環城市管理服務有限公司金沙項目負責人彭強說,該片區有10多個環衛工人休息驛站,氣溫超過35攝氏度后,就會要求環衛工人停止戶外作業,用機械化設備取代人工清掃保潔。

  重慶市日前發布了高溫中暑一級預警,有關地區和單位按照高溫中暑一級應急響應要求,開展高溫中暑病例監測報告;在車站、碼頭、大型活動場所等設置臨時醫療點。

  防空洞納涼已成為獨特的避暑方式。從2002年開始,重慶就將閑置防空洞翻修改造為納涼點;今年7月16日起,重慶11個區的39處人防工程納涼點對市民免費開放。

  高溫下,地鐵站、商場等也為市民就近避暑提供了更多選擇。成都地鐵全網共設置58個納涼區,助力乘客“清涼一夏”;重慶軌道交通車站也開放了140個納涼區,還準備了藿香正氣液、清涼油等消暑降溫用品。

  如何更好迎戰極端天氣

  此輪川渝罕見高溫,是近年來極端天氣頻發的典型縮影。專家指出,面臨更熱、更旱、更澇的挑戰,各地需加快健全主動預防和處置方案。

  今年7月,中國氣象局發布的《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4)》顯示,全球氣候系統變暖趨勢在持續,我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影響顯著區。中國區域升溫速率高于同期全球水平,中國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趨勢,極端強降水量事件增多。

  任萬軍認為,應對日益多發的極端高溫天氣,在農業方面,要加強對耐旱耐高溫水稻的育種研究及相關配套栽培技術的落地,確保“藏糧于技”;也要加強山坪塘、灌溉渠、提灌站等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打造旱能灌、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確保“藏糧于地”。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李國平認為,面對氣溫上升帶來的挑戰,在用電供應及安全、森林防火、交通、物流、旅游等領域,都要加快健全預防和應對措施。

  連日來,高溫導致川渝兩地老舊城區電網負荷過高,部分設備故障引發一些小區臨時停電。四川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教授劉友波建議,加速改造老舊配電網,增強配電網末端各個設備的監測和控制能力,優化工業負荷節能運行方式。

  記者了解到,為構建更安全可靠的電力系統,四川正在促進水、風、光、氫、天然氣等多能互補發展,強化水電支撐地位,提高風、光能源占比,加快“用電頂峰”兜底調節性火電建設,加快互聯互濟電網通道建設。

  高溫健康預警系統也亟待健全。“很多人還不了解熱射病,我們要完善高溫健康預警系統,尤其是讓更多老年人、慢病人群充分知曉高溫等極端天氣的危害。”徐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