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列車停靠儀隴站2站臺。徐浩煊 攝

  川觀新聞記者 徐浩煊

  “太快了!”

  6月27日上午9時40分,由巴中東開往成都東的D5133次列車,平穩停靠在儀隴站2站臺。短暫停靠5分鐘后,繼續向西南行駛,101分鐘后,抵達成都。從儀隴前往成都探親的市民胡嬌龍告訴記者,“還沒來得及打盹,就到站了。”

  今日,新建漢中至巴中至南充鐵路南充至巴中段(以下簡稱“巴南高鐵”)正式通車。全長約148公里的巴南高鐵,從巴中東站出發,一路向南,止于南充北站。全線設6座車站,設計時速250千米,至此,南充迎來首條時速250公里高鐵,正式邁入“高鐵”時代。

  巴南高鐵儀隴站開通運營。徐浩煊 攝

  關鍵詞:速度

  南巴兩地形成半小時經濟圈

  老區儀隴同步接入全國鐵路網

  快,是胡嬌龍乘坐巴南高鐵的第一感受。9時45分,D5133次列車從儀隴站發車,列車最高運行時速“沖高”至240多公里。從儀隴縣到成都,全程用時較以往的公路運輸,壓縮了一半。

  列車從儀隴站出發5分鐘后,時速達到243公里。徐浩煊 攝

  盡管設計時速為250公里,但這并不影響大家對“巴南速度”的感嘆。在胡嬌龍看來,無論是北上巴中、還是南去南充、成都,當地的交通已經“大變樣”。

  巴南高鐵開通前,儀隴縣尚未實現鐵路通行;放眼南充,南、巴兩地雖有鐵路,但受客貨混跑影響,等級均不高,最高時速在120公里至160公里之間,且一直未能實現鐵路直連。兩地間的所有火車,都需要經巴達鐵路進入達州,并在達州站停車換向后,才能駛向南充,在地圖上畫出一個“直角”。“盡管直線距離只有120公里,但最快的列車也要走上3小時才能抵達。”南充市鐵建辦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而數據顯示,巴南高鐵開通后,從南充到巴中,最快僅需48分鐘。

  聚焦儀隴縣,巴南高鐵開通初期,位于縣城核心區的儀隴站,每日到發列車15趟,基本覆蓋早晚高峰的商務出行;位于儀隴縣馬鞍鎮的馬鞍站,每日到發列車10趟,基本覆蓋本地居民及游客的出行需求。

  儀隴站6月27日列車時刻表。徐浩煊 攝

  “以往從馬鞍鎮出發,一個多小時才能到儀隴縣城,到南充市區更是需要將近兩個小時。”儀隴縣鐵建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得益于巴南高鐵開通,從馬鞍站出發,最快21分鐘到儀隴、55分鐘到南充,即便是到省會成都,也只需要2小時40分鐘,比開車還要快一個多小時。

  儀隴縣機械制造產業園。儀隴縣委宣傳部供圖

  “里程雖短,但意義很大,川東北地區交通體系將得到質的提升。”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盛毅表示,借力高鐵,無論是南巴兩地,還是南充境內縣區,人員交流、物流運輸,都將實現顯著改善。

  南充北站。徐浩煊 攝

  關鍵詞:機遇

  資金、人才加速流動

  助力打造產業發展“新”陣地

  與南充北站一街之隔、高鐵商務區內的川渝(南充)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最近也熱鬧起來。

  巴南高鐵列車停靠在南充北站。徐浩煊 攝

  “產業發展要有人,巴南高鐵開通,將為南充帶來更多潛在的人力資源。”產業園負責人張坤表示,早在高鐵開通前,團隊就已多次組織園區機構座談,探討如何吸引人、留住人。

  經過對巴南高鐵沿途各地的潛在人力資源進行調研,張坤和團隊提出以吸納智造技工、隧道工友、蜀能工匠、家政服務、川北采摘工為主的五大用工方向,主動出擊吸納人才、主動聯絡上游企業提供崗位,力爭2024年實現轉移就業10000人,保障本地企業用工5000人。

  “人力資源陸續到位,將有效保障南充各項產業發展所需的人力基礎,實現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轉化。”張坤告訴記者。

  南充高鐵商務區。南充市順慶區委宣傳部供圖

  高鐵開通,同樣帶來了資金的流動,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從南充北站出發,駕車不到10分鐘,就來到位于南充市順慶區的南充新川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公司生產的多聯式大功率排感、電感穿線裝置、新型貼片式共模電感、點膠蓋貼片式共模電感、電感器封裝用繞線機構等電感產品,承載著近60項發明專利,遠銷海外。

  企業落地,恰逢巴南高鐵規劃建設,見證著這條交通動脈,從藍圖到落地的全過程。

  談及這樣的招商成效,南充市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還會更多。”該負責人介紹,巴南高鐵的開通,南充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各城市的產業交流,將更加頻繁。

  “我們將堅持每年按不低于當年新增城鄉建設用地指標的20%比例安排工業用地,力爭年均新增園區面積10平方公里以上、新建標準廠房100萬平方米以上。”南充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范雪峰表示,作為產業配套,南充也將拿出“誠意”,向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乃至全國,張開懷抱。

  按照計劃,南充市將加快完善園區生產、生活配套設施和功能服務建設,提升園區功能品質,為企業提供大平臺,建設成渝地區先進制造業集聚區。

  巴南高鐵馬鞍站。徐浩煊 攝

  關鍵詞:活力

  賦能文旅

  高鐵沿線旅游資源“串珠成鏈”

  “不到20分鐘!”在首發列車上,疾馳在軌道上的高鐵列車,高速通過馬鞍站,來自巴中的乘客劉凱掐了個表。“以后來儀隴、馬鞍,更方便了。”

  劉瀟是巴中一研學機構的老師,有著3年帶隊經驗的他,對儀隴縣及馬鞍鎮豐富的紅色教育資源,了如指掌。近年來,紅色研學游已成為學生群體接受紅色教育的“第二課堂”。位于馬鞍鎮的朱德故里景區,也持續推出多條紅色游學線路,帶領學生踏尋革命足跡、打卡紅色遺址。

  朱德故里景區。受訪者供圖

  “有資源稟賦,但往返的交通,一直令我們頭疼。”劉瀟表示,乘坐大巴車從巴中到馬鞍研學,走省道要將近兩個小時,即便全程高速,一路多山的地形也讓很多小朋友“吃不消”。“高鐵開通后首先省去了舟車勞頓,巴中往返馬鞍一天8對高鐵,我們也有了更多選擇。”劉瀟告訴記者。

  從儀隴站出發,驅車5分鐘,就能到達位于儀隴縣城的德園景區。占地總面積為2200畝的德園,依山就勢、依水成型,擁有張思德紀念館、儀隴縣博物館等人文景點。為迎接高鐵的開通,儀隴縣還專門延長了原有的9路公交車,不用換乘,就能從高鐵站直達德園景區。在馬鞍站,從高鐵站前往朱德故里景區的接駁車,正式開通運營,最快15分鐘,就能到達景區大門口。

  “今年五一假期,僅朱德故里景區,就迎來20余萬人次游客,這一數據有望在即將到來的暑期再次刷新。”四川德瑞文旅集團德瑞欣旅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何建表示,從儀隴站出發,向北,有巴中的光霧山、恩陽古鎮,向南,有蓬安的相如故城、順慶的西山風景區,巴南高鐵將沿線的旅游資源“串珠成鏈”,推動各地的文旅產業迸發新活力。“我們已與高鐵沿線各地展開合作,聯動沿線景點,推出高鐵紅色游等系列新產品,推動區域旅游融合發展。”何建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