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騎電動共享單車的市民越來越多。連日來記者走訪街頭看到,不少電動共享單車騎行者只是攜帶了頭盔,卻沒有規范佩戴。
5月14日14時許,在市城區明月路與遂州路交界的十字路口,10分鐘內有19輛電動車從東南西北側的斑馬線經過,其中僅3人規范佩戴頭盔,其余騎行人或將頭盔放在籃子里,或掛在把手上。記者隨機采訪了一名未戴頭盔的女士,她說自己騎行距離短,而且車速也很慢,覺得沒有戴頭盔的必要。

隨后記者又來到通德大橋、介福路等地,發現未佩戴頭盔的電動共享單車騎行者不在少數。問及不佩戴頭盔的原因,不少人給出“天氣太熱,戴頭盔悶熱”“害怕頭盔不干凈”等解釋。

新聞及時評
文明出行,從“頭”開始
眾所周知,騎電動單車必須規范佩戴安全頭盔,這既是交通法規的要求,也是自身安全的需要。據有關研究結果表明,當電動單車發生事故時,騎行頭盔可吸收大部分撞擊力,起到保護作用,防止85%的頭部受傷。
對騎行者來說,一個安全頭盔,就是一份保障。一旦發生事故,它真的能救命。這個道理簡單易懂,有的人卻無動于衷。“帶頭盔”并不等于“戴頭盔”,不戴好等于沒戴。文明出行,要從“頭”開始。戴上頭盔,扣好搭扣,最受益的是騎行者本人。頭盔,不但要“帶”,而且更要“戴”,并使其成為每次騎行前的習慣動作、自覺行為,這也是用實際行動支持和倡導文明安全出行。
(全媒體記者 何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