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邵明亮 攝影報道 

  “氣溫升得真快!”4月12日中午,太陽慢慢撥開云層,不一會兒就把遂寧市安居區的最高溫度推到了28℃。

  安居區地處都江堰灌區人民渠二處片區的尾水段,屬川中老旱區。如果把都江堰灌區比作一頭牛,人民渠二處片區可以算是牛尾巴,那安居區就處于牛尾巴的尖尖上。過去,由于渠系配套不完善,人民渠二處的水很難供到安居區,只有靠境內的幾座水庫和天然降雨來解決灌溉問題。

  去年遭遇夏旱,再加上冬春連旱,早已讓安居區境內的幾座水庫“入不敷出”。面對即將開始的春灌,尾巴尖尖上的灌區,如何解決用水之難?

  缺水,讓種田“老把式”犯了難                        

  在安居區攔江鎮大益灣村,六組村民羅景友看到自家成片的油菜田綠中泛黃,盤算著再過十多天,就可以收菜籽了。油菜田的不遠處,水稻秧苗長勢正旺。

  就在去年,羅景友還在為今年能不能繼續種植水稻而發愁。

  大益灣村屬于安居區新生水庫灌區范圍內,去年春灌和夏旱期間,新生水庫卻沒能向灌區供水,靠著少量的堰塘蓄水和小河溝取水,大益灣村勉強熬過了一年。

新生水庫灌區渠道整治前,很多渠段都是土渠。受訪者供圖新生水庫灌區渠道整治前,很多渠段都是土渠。受訪者供圖

  “確實是沒辦法!”談及去年暫停向灌區供水的原因,新生水庫管理所所長王文武滿臉無奈。一方面,真的沒有預料到去年汛期會那么干旱;另外一方面,由于灌區渠系均建于上世紀70年代,部分干渠段損毀、坍塌嚴重,去年爭取到資金后就立即啟動了渠系修繕,渠系整修期間也無法供水。

  羅景友是個種了幾十年水稻的“老把式”,盡管過去也遇到過干旱,但他還是第一次從頭一年就開始擔心第二年的水稻種植。如今,村里大小的堰塘里面的水,用得都差不多了。

  不僅是大益灣村,對于整個新生水庫灌區乃至安居區全境,今年的春灌,都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遂寧市安居區新生水庫,設計灌溉面積3.13萬畝。受訪者供圖遂寧市安居區新生水庫,設計灌溉面積3.13萬畝。受訪者供圖

  據王文武介紹,新生水庫有效庫容是1120萬立方米,目前蓄水量僅為780萬立方米左右;而隨著今年渠道修繕完畢,灌區用水需求將進一步增加,過去每年春灌用水在230萬—240萬立方米,預計今年將增加至300萬—400萬立方米。“水庫的水不只用于灌溉,還要保障其他生產生活,很緊張。”王文武說。

  與此同時,安居區最大的麻子灘水庫庫容為8000多萬立方米,目前蓄水僅為3000萬立方米,面對22.8萬畝的灌溉面積和灌區人飲供水需求,供水壓力比新生水庫還大。

  “如果今年繼續干旱而沒有解決措施,水稻即使能種下去,后面生長也惱火(困難)。”羅景友說。

  解渴,為旱區搭建兩條“水命脈”                        

  今年3月,原本還憂心忡忡的羅景友,在得知“水的問題正在解決”后,心情大好。他告訴六組的村民,水稻要趕快育上秧,免得錯過農時。

  讓羅景友高興的消息,是都江堰灌區正在從南北兩個方向往安居區境內調水。

  在南面,四川省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簡稱都發中心)毗河管理處通過毗河供水一期工程的主干渠,在樂至縣境內新生充水渠開閘放水,將水輸往新生水庫,最后通過連通渠系把水補給麻子灘水庫。

毗河供水一期工程首次實現向灌區大范圍計劃供水。邵明亮 攝毗河供水一期工程首次實現向灌區大范圍計劃供水。邵明亮 攝

  據都發中心毗河管理處供水科科長陳昌兵介紹,今年是毗河供水一期工程通水后,首次向安居區供水。不只安居,今年毗河供水一期工程首次實現向灌區大范圍計劃供水,涉及成都市簡陽市,資陽市雁江區、樂至縣、安岳縣,遂寧市安居區、大英縣,目前已向灌區3市6縣(市、區)供水約4800萬立方米。

  而在北面,都發中心人民渠二處也從3月初,通過灌區內的繼光水庫右干渠引水到大英縣的寸塘口水庫,再通過大英河的天然河道,把水輸往麻子灘水庫。

  “截至目前,毗河供水一期工程向我們供水約400萬立方米,人民渠二處片區供水約300萬立方米,緩解了全區用水緊張情況。”有了兩條“水命脈”的支撐,安居區水利局局長李廣對今年春灌和夏糧豐收有了信心。

新生水庫灌區渠道整治后,輸水效率將大大提升。 邵明亮 攝新生水庫灌區渠道整治后,輸水效率將大大提升。 邵明亮 攝

  據了解,新生水庫將從5月上旬開始,陸續向灌區供水。看著整修一新的干渠,羅景友也放下了心里原本沉重的擔子。“今年通了水后,不僅我家5畝水稻能種下去,村里的很多旱地都能改種水稻,夏糧豐收有了底氣。”羅景友笑著說。

  目前,雖然安居區已從域外受水約700萬立方米,但仍然存在不小用水缺口。據都發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安居區也已提出新的供水需求,待灌區研判可行后,將統一調度,繼續通過南北兩條“水命脈”向旱區輸水。

  記者觀察:                            

  用外調水,新挑戰也隨之而來                            

  隨著外來水源的不斷調入,的確可以緩解旱區的用水緊張。但同時,一個“痛點”和“堵點”也擺在了安居區水利人的面前。

  “下一步,如何收取水費,是個‘痛點’。”王文武向記者表示,水庫向灌區供水不收水費行之有年,但隨著水越來越成為一種緊缺資源,加之渠系管護、整治需要大量經費,收取水費是大勢所趨。然而群眾觀念怎樣扭轉,水費收繳機制又將如何建立,都是下一步亟待解決的問題。

  此外,由于境內各灌區渠道多興建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經過幾十年的運行,部分渠系已經受損嚴重,跑冒滴漏現象嚴重。以新生水庫灌區為例,灌區設計灌溉面積3.13萬畝,但由于渠道損毀,在去年沒有整治前,只能灌溉6000多畝耕地;盡管去年對干渠進行了大規模整治,今年灌面也僅能恢復至七成。

  供水的“堵點”不僅存在于新生水庫灌區,在安居區,面積更大的跑馬灘水庫灌區、麻子灘水庫灌區等同樣面臨渠系損毀、配套不完善,進而導致用水受阻的問題。因此,繼續完善灌區配套渠系,打通灌區用水“最后一公里”,也是當前田坎上的頭等大事。

  當然,以上的問題與挑戰,在全省不少地方都一定程度存在,需要各方運用智慧,用實踐去化解與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