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8時,何荷交班前正在溝通病情。魏馮 攝 1月5日8時,何荷交班前正在溝通病情。魏馮 攝

  5日下午,何荷好好睡了一覺?!罢疹櫪夏晷鹿诨颊邥r,我會聯想起我的家人,這么多年我也一直把患者當家人,等我休息好了,會繼續為‘家人’再戰?!?/p>

  梁隆斌則會在下班后,在2公里之外的家里匆匆吃幾口飯,趕回科室看患者有沒有分到床位。而他手機里的一個“城北急救群”里,也時常彈出消息?!靶露?、彭州等地的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會把病人情況發在我們這個業務群里,我們需要緊急討論病情、商量轉診,也會給成都城北地區的基層醫療機構進行急救指導?!绷郝”笳f。

  變與守,他們迎難而上

  12月以來,各地醫療機構的急診科都面臨著患者“打擁堂”的情況,成都大學附屬醫院急診醫學科也不例外。

  “現在每天平均是200多個患者,收治仍然是以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為主,診療人次比12月有所回落,但還是之前的1倍。”梁隆斌回憶,就診高峰時期自己就像在“戰場”——“高峰時期患者比平時多3倍,身邊都是危重癥病人,我們只有在眾多病人中快速判斷,把生命垂危的病人篩選出來,運到搶救室進行生命支持,也要想辦法把輕癥病人收治到其他科室去,防止變成重癥?!?/p>

  新冠感染沖擊下,醫護人員曾一度飽受病痛折磨,人員排班成了梁隆斌頗為“頭大”的事。4日9時許,他拿出一份新的排班表,表上用黃色標注了每個醫生感染新冠的時間?!?2月15日、16日科室患病醫護人員最多,一天要重新排班2、3次。”

  盡管遇到來自外部和內部的多重挑戰,他們都在用自己的辦法應對。

  嗓子嘶啞了,副主任醫師王媛和幾名醫護人員別上“小蜜蜂”擴音器,給患者或患者家屬交代清楚病情。

  急救設備不夠了,醫院全院統籌調配呼吸機、心電監護儀等急救設備,并緊急采購電動病床。碰上轉運呼吸機不夠,直接將閑置救護車上的呼吸機、監護設備、心電圖機全部拆下來,稍作改裝用于搶救。

  人員不夠了,抽調醫院體檢中心的醫護人員幫忙推送病人和做護理工作。

1月4日12時左右,急診醫學科的6張搶救病床上的患者都是老年人。魏馮 攝1月4日12時左右,急診醫學科的6張搶救病床上的患者都是老年人。魏馮 攝

  記者發現,讓醫護人員堅守崗位、攻堅克難的動力,與很多患者的暖心謝意有關。

  1月4日10時,患者黃容(化名)將一封大寫的“表揚”信遞到一名醫護人員手中,囑咐她務必送到唐碧玉醫生手中。“急診醫學科醫生唐碧玉醫生,服務態度好,請醫院給予表揚。”由于寫得匆忙,患者將2023年寫成了2013年。廖碧玉收到信說,這22個字是她繼續堅守的動力之一。

  4日上午,梁隆斌在辦公室給記者展示了他收藏的一封感謝信,這封信寫于去年12月25日,提到“我夫人高燒昏迷,承蒙你們不棄,收住急診醫學科觀察治療……不少醫護人員感染新冠,發熱、咳嗽仍堅守崗位,你們辛苦了?!?/p>

  “我們在診室站起來給病人檢查,病人讓我們坐著說,看到醫生很虛弱、推不動,其他病人也會上來搭把手幫忙,這些都讓我們覺得被理解了。”一名醫護人員說。

  患者的理解和鼓勵,讓這支團隊增添了更多堅守的動力。“當前,我們醫護人員基本都復工了,能開的床位都在盡量開,能收的患者我們都盡量在收。目前為止,我們沒有一個急診病人因為沒有床位得不到及時救治,沒有一個患者因為缺少設備而出現病情加重,這是我特別欣慰的,我們會繼續努力?!绷郝”笳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