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歷經5次發掘

  曾獲得中國考古界“奧斯卡”

  1991年5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11月,被國家文物局列入全國重要大遺址名單——隨著考古發掘工作的推進,城壩遺址不斷帶來驚喜,逐漸撥開千年的古城謎云。

  1990年,重慶市博物館對城壩遺址進行了試掘。2005年3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達州市、渠縣文物部門對該遺址進行了第一次考古發掘。通過5年不間斷系統性的考古發掘,基本厘清了城壩遺址功能分區,初步構建了遺址自戰國晚期至魏晉時期年代序列。

  城壩遺址中發掘出的部分文物

  2005年3月至6月,考古專家通過對遺址的發掘,發現有木槨墓、土坑豎穴墓、灰溝、井、灰坑等大量的遺跡現象;同時出土有大量的銅器、漆器、鐵器、陶器等。這次發掘和調查,首次揭露出遺址內存在著連續性清晰的文化層疊壓關系;也證實了城壩遺址在漢代及更早時期存在過大型城址的史料記載是可信的,為進一步研究城壩遺址和巴文化提供了新的考古學資料。

  2006年,渠縣文物管理所在城壩遺址清理的雙石棺磚室墓,在川東北地區屬首次發現,填補了川東北地區以前無出土棺槨墓和漢化漆器的的空白,極大地豐富了城壩遺址的內涵,為研究渠江流域及古代賨人的政治、經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部分墓葬陪葬品

  2016—2017年度田野考古獎評選,渠縣城壩遺址考古發掘榮獲一等獎,這也是中國考古界最高獎,全國僅4項。2014年至2018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城壩遺址地進行了連續5年的考古工作,發掘各類遺跡400余處,出土各類文物1000余件。通過5年的考古發掘,宕渠古城的城墻、城門、房址、壕溝等逐漸重見天日,伴隨出土的還有15枚漢代簡牘,極具歷史價值。

  2022年,隨著考古工作的快速推進,宕渠城曾經的“工業園區”——窯址區、冶鐵區嶄露頭角,讓人們得以窺見它曾經的工業輝煌。

  迄今為止,城壩遺址已先后進行了5次發掘,發掘面積5000余平方米,出土銅、陶、漆木器等器物2000余件。發現有木槨墓、土坑豎穴墓、灰溝、井、灰坑等遺跡。是西南地區發現的保存最好、內涵最豐富的漢晉縣城遺址之一。

  [多知道點]

  城壩遺址的部分遺跡遺物

  城壩遺址內的墓葬區,發掘出眾多遺跡,墓葬的年代包括戰國中晚期、兩漢和魏晉時期。形制包括戰國晚期至西漢時期的豎穴土坑墓,以及東漢至魏晉時期的磚室墓和崖墓。其中,土坑墓多帶有壁龕和生土二層臺,單棺,陪葬品少,多為陶器;器物多為罐、豆、釜、壺、盆等日常生活用具。木槨墓,室內常見青膏泥封填,形制規整,榫卯相接,槨內多分箱;陪葬品數量和種類豐富多樣,包括銅器、鐵器、陶器、漆木器等;器物除倉罐壺盤灶釜外,還有銅勺、銅錢等。

  “宕渠”文字陶瓦當、竹木簡牘,都是城壩遺址出土的重要遺物代表。其中瓦當共計10件,大小及形制一致,均出土于郭家臺城址內;泥質灰陶,圓形,當面微凸,陽文隸書“宕渠”二字豎排于當面主體位置;當面直徑14厘米、邊輪寬1厘米、厚0.8厘米。竹木簡牘共計200余件,主要見于郭家臺城址內的水井、窖穴和城外的“津關”區,材質分為竹、木兩種,包括簡、牘、楬等,除了用毛筆墨書外,也有刻字后涂朱墨未修整加工的竹片;簡牘內容可分為楬、書信、爰書、戶籍、簿籍、識字課本、九九術表、習字簡等。(渠縣城壩遺址保護和利用中心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