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幼稚”
但宿管阿姨“寬容”
“宿舍養狗”在社交媒體走紅后,一些網友認為這是廢物利用和放松心情的好方式,也有一些人表示難以理解大學生群體這樣的“幼稚行為”。
在宿舍“養紙盒狗”,王茜璇一度很擔心被宿管阿姨當垃圾清理走,但好在宿管阿姨確保消防安全的前提下,默許了特殊“寵物”的存在。“因為學校不允許養寵物,學生們說做這個“紙盒狗”就當作是他們的寵物。也都是他們辛辛苦苦手工做的,又不是垃圾,我不會給他們扔了。”四川電影電視學院的宿管阿姨楊榮表示,自己也覺得“紙盒狗”可愛,學生們很有創新,只要不影響消防安全、衛生整潔,同學們喜歡就好好地留著。

▲簡單用快遞包裝盒做的“紙盒狗”
心理治療師:
替代寵物陪伴作用,無需過分緊張和批判
四川省精神醫學中心心理治療師王婧認為,實際上,“紙盒狗”具有陪伴功能,對于不能養真正寵物的校園宿舍,“紙盒狗”就是現實寵物的“替代”。同時,大學生群體本來就思維活躍、精力旺盛和具有創造性思維,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因此在一些行為“流行”時,也會非常迅速地加入、傳播開來。而這種“流行”,也是大學生群體對自己所在群體的認同,就像曾經流行的“嘻哈風”,愛好者會選擇類似的穿著風格一樣。
“這些‘紙盒狗’,每一個都是不一樣的,也是他們對自己獨特性格的表達,賦予“紙盒狗”不同的特點風格,實際上也是學生們自己性格的部分投射,呈現了他們自己的主張、態度。”王婧說,原理就像畫家畫畫、雕塑家雕刻一樣。
至于網絡上“無聊”“精神不大正常”的批判言論,王婧覺得,沒有必要過分緊張和偏激,因為這一行為對個人、對社會都沒有產生危害,無需做出道德或者價值觀相關的評判。單純從個人行為分析,部分學生可能確實存在需要借此引起他人關注的心理需求,但不能一概而論。
在疫情當前的背景下,大學生群體有許多需要向外釋放的精力,可能會處于相對較為壓抑的心理狀態,王婧表示,面對大環境的不穩定帶來心理的躁動情緒,可以通過合理安排作息時間、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有明確的生活目標、穩定的愛好和追求來保持內心的穩定感。
紅星新聞記者 于遵素 實習生 楊薇 圖據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