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全力做好醫療救治。嚴格落實就地隔離醫學觀察,統籌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醫院90人,參與密接人員隔離管理工作,市級定點醫院增派20名專家支援開展救治工作。此外,針對血液透析、產婦、腫瘤等特殊患者明確定點救治醫院,并實行點對點轉運就醫,努力滿足群眾就醫需求。
三是開展全員核酸檢測。連夜組織專家、核酸采集和檢測人員以及全縣干部力量到崗到位,并于10月9日7時啟動全員核酸檢測,共設置565個核酸檢測采樣點,采樣臺814個,出動核酸采樣人員1039人,市核酸檢測調度專班迅速統籌全市4萬管核酸檢測能力,保障敘永縣核酸檢測工作,后期還將根據情況增設機動采樣點。截至10月9日18:00,已累計采樣417055人,已出結果115622人,均為陰性,其余結果待出,檢測工作正在抓緊完成。
四是科學劃定風險區域。目前已劃定高風險區4個:敘永縣龍鳳鎮雙橋村1社西臨永寧河大橋至石膏灘段、北臨龍鳳中心校圍墻至關刀田高速路段、東臨廈蓉高速1861+600至1862+150段、南臨頭天路羅汪嘴大橋至雙橋橋頭區域,龍鳳鎮龍鳳社區3社,龍鳳社區7社,龍鳳社區8社為高風險區,執行“足不出戶、上門服務”等管控措施。全縣除高風險區外的區域為低風險區,實行“個人防護、避免聚集”等防控措施,因特殊情況確需離開,須持24小時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嚴格落實好各項疫情防控要求。
五是全面保障生活物資。啟動生活物資保障應急預案,30家應急保供企業庫存物資充足,米、面、油等儲備能滿足30天的正常需求,527名生活物資配送人員分工負責包保64個網格。同時,每戶每天可安排1人憑24小時內核酸陰性證明和出入證,在做好自我防護前提下外出1次就近采買生活物資,此外,全力做好水、電、氣等保障,加強對蔬菜、豬肉等市場價格監管,嚴厲打擊哄抬物價等違法違規行為,切實維護平穩市場秩序,目前全縣生活物資進貨渠道暢通、儲備充足、保障穩定,可以充分滿足市民需求,請廣大市民朋友安心居家、安心戰疫。
六是切實保障醫療物資。全縣儲備核酸采樣管(1:10)287914份、核酸采樣管(1:1)56285份、醫用外科口罩652974個、醫用防護口罩72732個、隔離衣40116套、防護面罩24340個、防護服35904套、防護鞋套16375雙、手套30208雙。另已采購全員核酸檢測醫療物資,于今天16:00陸續到庫,可保障后續全員核酸檢測物資需要。
全面落實臨時管控管理
強化社會面管控
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是多輪次全員核酸檢測。爭分奪秒開展流調溯源和核酸檢測,先管后篩,確保密接人員8小時內轉運到位。根據研判情況,高效推進重點區域“全員核酸”、周邊區域“擴面篩查”、其他區域“滾動篩查”,堅決“撈干撈凈”隱匿風險,全力阻斷疫情傳播鏈條。同時,進一步優化核酸檢測流程,盡量壓縮“采、轉、檢、報”各環節時間,提升核酸檢測能力和檢測效率。
二是全面落實臨時管控管理。10月9日7時以來,全體居民原則居家,非本小區居民不得進入。農村地區嚴格控制人員出入,外來人員及時報備。全縣各級機關、事業單位除承擔防疫任務的工作人員外,就地轉為社區(村)志愿者,參與社區防疫工作和社區(村)服務。進一步加強卡口管控、社區排查等工作,對重點地區來(返)敘人員24小時內完成人員落地排查、信息核實、閉環轉運,逐人落實檢測和隔離措施,堅決確保不擴散、不外溢、不反彈。
三是加強多點監測預警。堅持人、物、環境常態化監測,充分發揮發熱門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藥店、診所等監測哨點作用,對可疑患者落實閉環管理。嚴格高速公路卡口等疫情防控,加強遠端查驗、閉環轉運、隔離觀察等各環節規范管理,做好閉環工作人員防疫管理。
四是強化社會面管控。進一步加強區域管控,強化全縣靜態管理工作,保障供應群眾生活必需的農貿市場、商超、藥店、加油站等單位可以營業,營業期間需嚴格落實限流、測溫、掃碼、戴口罩、消毒、通風等疫情防控措施。各類會議、培訓、演出、比賽、展會等聚集性活動暫停,紅事緩辦、白事簡辦、宴會停辦、聚會不辦。餐飲單位不承接宴會和堂食。各類空間密閉場所和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暫停營業。宗教場所暫時關閉。養老院、福利院等機構實行封閉管理。學校、教培機構暫停線下授課。所有景點景區暫停開放。具體恢復時間等候通知。
五是全力保障保供配送服務。為保障生活物資配送,各鄉鎮、村(社區)從黨員、熱心群眾當中召募大批志愿者,會同部門鄉鎮和社區(村)干部、小區物業人員、小區部分業主建立了應對極端條件下生活物資保供配送隊伍。其中城區所在地敘永鎮,依托527名配送人員隊伍、覆蓋64個網格、直達各居民小區和樓棟;組織城區30家商超企業,向居民提供保供企業目錄,建立了線上下單微信平臺,全力保供配送,保障居民日常生活物資需求。
六是主動回應社會關切。及時發布我縣疫情相關情況和最新工作動態,通報有關具體措施和重要事項。始終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不動搖,突出“快、準、狠、穩”“重兵合圍、以快制快”,堅決果斷處置好本次疫情。
紅星新聞記者 羅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