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見習記者 冷宇 記者 王祥龍
2022年,是四川九頂山自然保護區綿竹管理站站長廖亮,尋找野生大熊貓蹤跡的第22年。
從發現大熊貓糞便,到首次拍攝到活體野生大熊貓的活動影像,廖亮等了18年;從1只大熊貓的“孤獨”背影,到2只大熊貓“同框”,廖亮等了2年。較大的成果,在過去十年的后半程逐漸顯現,紅外監測相機多次記錄下大熊貓的身影。但到如今,廖亮都沒能親眼與保護區的大熊貓見上一面。

談及未曾謀面的大熊貓,廖亮有遺憾,但也很欣慰:“多年未見,說明它們不曾有嚴重傷病,棲息地生態環境質量良好。雖未謀面,但我知道它們一直在好好生活。”

壹
深山尋蹤 他在山中找了22年大熊貓
2000年,畢業不久的廖亮被選拔參加第三次大熊貓調查,搜尋大熊貓蹤跡。深一腳淺一腳,追大熊貓的日子,一晃眼就是22年。
四川九頂山自然保護區,地處岷山南麓,植被繁密,是大熊貓九頂山小種群的核心棲息地。
2001年夏天,廖亮跟隨調查隊進入位于綿竹、什邡的九頂山區域開展工作。當上到海拔2100米,翻過名為“大杉樹”的山梁后,他發現了含有未消化竹纖維的大熊貓糞便,辨別后確認,四川省德陽市綿竹境內的確存在野生大熊貓。
廖亮所在的巡護隊,每年至少要進山8次,每次大概會花費7天,徒步跋涉十幾公里的山路,才能完成巡護工作。
“也不是刻意去找活體大熊貓,我們主要是通過固定路線,沿途尋找它們的活動痕跡。”廖亮介紹說,根據大熊貓棲息地的分布情況,調查隊將人為選擇一條從低海拔到高海拔、從沒有竹子到有竹子、包含各類地形的線路,主要參照調查隊成員的個人工作經驗,搜尋判斷大熊貓的生存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