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接過“接力棒”

  跟隨父親的步伐繼續放電影

  談起農村壩壩電影的發展,鄒志賢說,1980年以后,電視機、VCD影碟機、DVD錄像機等逐漸興起,隨著新的播放設備的普遍化,電影市場受到沖擊,觀看電影的人慢慢開始下降,但對電影的熱愛讓他沒有輕易言棄。

  “我當時給電影公司的領導和相關工作人員說,哪怕只有一個觀眾,我也會放下去,死都要死在放映機旁。”他說,在那個電影快“放不下去”的時代,領導認為他的堅守和執著精神值得鼓勵,同意他繼續放電影。

  1986年,為了繼續放電影,他去信用社貸款,加上當時新華公社給予的一定支持,一座土木結構搭建的小電影院建成了,它的名字叫月華鄉電影院。人們來電影院看電影全是坐的木棒搭成的小板凳。電影院除了放電影的功能外,平時還作為會議室和活動場所,頗受大家歡迎。電影院一直開到1997年才關閉……

 ▲鄒志賢家里存下來的放映設備 ▲鄒志賢家里存下來的放映設備

  “我記得那時候父親每天五六點天不亮就要從禮州出發,到老城區的陶家祠巷的電影公司去拿影片,像《媽媽再愛我一次》這樣的好片子出來的時候,電影院一天至少要放四五場,年平均200場是少不下來的。現在,父親用接片膠水粘膠片的畫面還深深記在我的腦海中。”女兒賀曉燕說。

  “我外公以前走到哪里都是人群的焦點,大家都圍著他轉。”鄒志賢的孫女陳盼說,她清楚地記得小時候經常和外公去各個村里放電影,那時候,她覺得外公雖很風光,但對于家人而言,更多的是覺得這份工作很辛苦,也擔心外公的安危。

  晚上6時許,在禮州鎮新華村民族文化活動小廣場上,鄒志賢和女兒賀曉燕一一把放映設備、連接線等從三輪車上拿下來。雖然已經68歲,但鄒志賢爬上升降梯將熒幕布掛在墻面的釘子上時,仍然非常麻利、熟練。

  ▲鄒志賢

  “現在看電影的人又多了起來。”在放映電影的過程中,鄒志賢筆直地站著,他的一只手一直放在放映機上,感受放映機的溫度,直到影片結束,直至觀眾散場。據悉,看壩壩電影的多為中老年人和小孩,老人看的是情懷,小孩看的是新鮮。

  “我這個人有個特點就是不服老,舍不得觀眾、舍不得放映機,一有機會還是要親自放一下電影。接下來我會逐步把‘接力棒’傳給女兒。”鄒志賢對紅星新聞記者說,雖然現在年紀大了,但他仍然覺得自己充滿了活力,即便身體有不適都會堅持放電影,實在無法堅持放映的話,會由他的女兒代替他放映電影。

  女兒賀曉燕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她今年42歲了,目前從事銷售工作,時間相對比較自由,從小跟著父親放電影,久而久之也對電影充滿了感情,她也清楚電影對于父親的重要性。她說,接下來,她也會跟隨父親的步伐,如果父親放不動了,自己會堅持把電影放映下去。

  寒梅 紅星新聞記者 江龍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