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志賢說,他使用的第一代放映機是紅旗牌的,需要手動。后來又放過老長江牌電影放映機、16毫米甘光16-GS放映機等。從16毫米到35毫米,到20世紀90年代,放映設備成了井岡山104X型35毫米的電影放映機,電影的畫面變得清晰。2014年開始,鄒志賢把放映機換成了數(shù)字電影放映機。

  正是這臺35毫米的放映機,在電影院放了好些年。鄒志賢用那時候幾分錢、一毛錢一張的電影票,把家里的兩個孩子拉扯大。現(xiàn)在的他,時常拿著小刷子等工具,來到老機器、老膠片、老幻燈片前,擦拭、擺弄、收拾這些如寶貝一樣的老物件,這些老物件和他一起見證了歷史變遷和家鄉(xiāng)的發(fā)展變化,也是他放了48年電影的見證。

▲年輕時的鄒志賢▲年輕時的鄒志賢

  鄒志賢回憶,1970年后,很多黨的方針政策都要靠電影隊上山下鄉(xiāng)去傳播。那時,放映人要到各個生產(chǎn)隊去把好人好事的主人翁找到,了解他們所做的好事,用紙筆記錄下來?!拔覀兡菚r候上半天去找人采訪,下半天寫稿子和制作幻燈片,晚上就用放映設備把幻燈片打在熒幕上,再加上自己配音,以此來表彰好人好事?!?/p>

  談及過往,鄒志賢印象最深的是1977年的一個夜晚,他在禮州鎮(zhèn)寧樂村放完電影后還需要返回原禮州公社,天空下起了暴雨,山路泥濘難行,他身負70多斤重的設備、手里拿著影片,由于腳底滑,他直接從山坡上滑了下去。為了保護好設備和影片,他幾乎是懷抱著設備從山上滑下去的,最后因漲水,他搭乘船只于凌晨1點多才回到了公社。

  剛剛從事電影放映工作的時候,沒有交通工具,所有的放映設備都靠他肩挑背馱,這一背,就是10年?!耙郧熬退阌薪煌üぞ?,去很多村也沒有平地和道路,要爬山,所以只有把放映設備挑著或背著上山。”他說,后來路修好了,他才買了一輛三輪車,如今這輛電動三輪車已經(jīng)是他的第二輛。

 ▲鄒志賢的放映工作日記 ▲鄒志賢的放映工作日記

  在鄒志賢的老物件中,有一本《放映工作日記》,上面記錄了哪場電影現(xiàn)場共有多少觀眾,多的有2000人,少的也有幾百人,平均每場都是500人以上。后來,由于電視、網(wǎng)絡和手機的普及,露天電影放映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2007年起,國家以發(fā)放補貼的方式重點支持鄉(xiāng)村電影放映,電影節(jié)目單也不斷更新。

▲鄒志賢和女兒賀曉燕▲鄒志賢和女兒賀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