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劉恪生

  人物簡介

  鄭偉,男,1977年2月生,漢族,四川省自貢市人,焊接高級技師。1996年畢業于自貢市東鍋技校,同年在東方鍋爐參加工作。為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的骨干成員,創新探索技術填補了多項業內空白,為第三代核電技術作出了重要貢獻。他還是“全國技術能手”“四川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章”“四川省勞動模范”“四川工匠”等稱號的獲得者。

  五年感受

  “能成為一名基層黨代表,我非常榮幸,也非常光榮。國家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業的這些年,也給了我們企業一個巨大的發展空間,才有了我成長的空間。作為一名普通的技術工匠,我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是在追求技術創新的同時,不斷精益求精。”

  未來期許

  “這五年,我已逐漸將重心放到幫助公司和國家培養更多優秀的技術人才上面,希望繼續發揚‘傳幫帶’的優良傳統,培養3名核心技術傳承人,攻克更多業內的技術難題。”

  黨代表的一天

  5月中旬,東方鍋爐輔機容器車間。

  早晨8點,鄭偉準時在車間召開班前會。“跟往天一樣,大家注意安全,這次的兩個換熱器項目,操作有問題的要及時說,要確保產品質量。”

  會后,安排9個班組成員分頭行動,各自負責自己的工位。身著藍色工作服的鄭偉到各個工位巡查了一遍,“昨天說了要換個工藝方法操作,今天你想好具體操作思路沒有?”在一個工位前,鄭偉與一名班組成員溝通了昨天發現的問題,進行了指導。

  “巡查主要是發現他們的工藝紀律問題,還有安全操作必須規范,比如登高作業要及時提醒他們系好安全帶,在密閉空間作業勸導他們戴好口罩、護目鏡。”忙完這些,鄭偉又和技術員討論圖紙修改的問題。“有幾個地方圖紙標注不太規范,需要修改,我們要進行商量,找工藝人員修改一下。”

  中午12時23分,工作告一段落的鄭偉才發現徒弟早晨給他帶的包子還沒吃。“算了,今天中午就將就吃包子,吃完了休息一會兒又該干活路了。”

  吃完包子的鄭偉,坐在椅子上剛休息了一會兒,就到1點半了。他又開始下午的工位巡查。“還要檢查一下焊材夠不夠,確保晚班能正常進行。然后要檢查組員們的焊接記錄有沒有規范填寫,發現有問題要及時糾正。”

  5時22分,忙了一天的鄭偉招呼幾名組員開始清場打掃。“一天中最重要的,就是提醒他們注意安全,規范操作。”特別急、難、險、重或技術要求特別高時,他會親自上陣進行操作。

  26年的工廠一線操作,電焊這門技術已和鄭偉融為一體。從懵懵懂懂的“天才青年”到人人尊敬的“鄭師傅”,鄭偉的肩上不僅多出了很多老繭,更多出了許多責任。每天,他也在不斷重復著當年師傅口中他當時并不以為意的諄諄教導,“一代代就是這么成長起來的。”

  成長經歷

  “意外”獲獎激發熱愛 

  一路“開掛”成了老師傅們眼中的“天才青年”

  1993年秋天,16歲的鄭偉來到自貢市東鍋技校學電焊。三年后,從學校畢業的他被分配到東鍋廠輔機容器車間,當上了一名普通的電焊工。

  2003年,一次全市的電焊操作比賽,讓鄭偉對自己的工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次比賽,我得了全市的第三名。巨大的成就感,讓我一下子對自己的電焊技術充滿了信心。”

  鄭偉說,自從那以后,他一有閑暇時間,就鉆研電焊技術。鉆研各種電焊的技巧,成了他的興趣愛好。慢慢地,他也變得更加熱愛這項技術,在工作中不斷反復試驗、總結、嘗試。

  日子日復一天,年復一年。在老師傅們的眼里,這個有天分、肯鉆研、很刻苦的小伙子,進步非常地快。沒有多久,在業內大大小小的比賽上,前三名里經常能見到鄭偉的身影。即便是全市、全省、全國的大型比賽里,他也經常取得突出成績。

  2010年,33歲的鄭偉開始帶徒弟。2015年,公司為鄭偉成立了焊接班組,開始帶團隊“打硬仗”。“我徒弟中,也有幾個有天分的年輕人,他們的經歷跟我很像,近年來也取得了不少不錯的成績。”鄭偉很為自己的徒弟驕傲,“前兩年他們參加川南四市的比賽,獲得了第一名,在省上名次也排名前列。”

  進廠10余年后,那個剛進廠時的青澀小伙,成了廠里的技術尖兵,并且一路“開掛”,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技術尖兵

  多項技術填補業內空白 

  啃不下“硬骨頭”時最先想到的就是他

  一般人攻不下的項目,大家最先想到的人,就是鄭偉。今年年初,公司一個重要的攻關項目,經過五六次反復測試都失敗了,達不到客戶要求。沒辦法,只能讓鄭偉“出馬”。

  單槍匹馬,鄭偉心無旁騖地在車間里耗了兩天,最終啃下了這塊“硬骨頭”,達到了客戶要求的高水準。一個多月,攻關項目順利完成。“可能還是經驗吧,平時我非常注重操作中的一切細節,這可能是大家認為我有天分的原因。”鄭偉說,在他拿下的許多重要項目中,細節是決定成敗的主要因素。

  還有一次,有一個項目需要左右手同時操作焊接。當時,團隊里很少有人接觸這樣高難度的操作,公司選了3個老師傅帶隊,也包括鄭偉。他們帶著一個年輕人,鉆進了車間,開始廢寢忘食地不停試驗。這個項目難度高、時間緊、要求嚴,在老、中、青三代技術尖兵的努力下,半年時間就完成了任務,客戶非常滿意。

  說起來,這并非鄭偉職業生涯的“高光時刻”。20多年時間里,他曾經創造過多次奇跡。率先開展手工鎢極氬弧焊雙人對焊一次成形技術在核電不銹鋼薄板部件上的探索和應用,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了這一有效、獨特的操作技術,填補了行業技術空白。在國內首臺自主研發的“華龍一號”ACC核電安注箱球罐的焊接制造過程中,創造業內奇跡,為第三代核電技術首堆示范產品制造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印度N廠關鍵設備高加管板封口焊質量攻關中,他作為主要攻關者之一,積極開展特殊操作技藝的摸索工作,在苛刻的工藝條件下,掌握了特殊焊接操作技術,該項焊接操作技術屬于行業首創。

  通過長期的摸索和實踐,鄭偉出色地掌握了多種復雜結構形式、各種空間位置條件下的焊條電弧焊、手工鎢級氬弧焊、半自動氣保護焊技術;出色地掌握了多種特殊材料(鎳基、復合材料、異種鋼等)的焊接技術。他還將長期刻苦鉆研焊接專業理論知識結合多年實踐經驗,積極撰寫論文、操作技術總結、焊接操作技術教案,用于指導焊工和生產。其中一篇論文獲得中國機械工業企業管理協會、機械工業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機械工業高技能人才優秀論文》優秀獎。

  工匠傳承

  培養了一大批青年人才 

  他坦言:最大心愿是讓工匠精神傳承下去

  從初出茅廬的毛頭小伙,到“有天分的小青年”,再到技術團隊帶隊人,一直到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國內業內一流專家,鄭偉花了20多年時間。這20多年時間里,老一輩的電焊技術帶頭人大多已退休,45歲的鄭偉已是公司、業內經驗豐富的技術骨干力量。

  “這么多年,我從老師以及公司老一輩技術能手那里,學到了非常多寶貴的經驗。現在,我也正在把這些經驗豐富、完善、創新、突破,傳授給更多的年輕人。”鄭偉說,這些年,我在他們身上看到了對電焊技術的那種熱愛,三代工匠精神算是有了傳承。

  在鄭偉眼中,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當傳承者。“干我們這一行,一定要有一種癡迷的熱愛,還要有責任心、肯鉆研、重細節,不怕失敗。”鄭偉說,工匠精神,就是在追求技術創新的同時,不斷精益求精。

  “近年來,我發現有很多年輕人愿意來學習電焊,甚至周末加班練技術。在工作上,他們提升得很快,也熱衷于學習。”他說,過去他們那會兒,一個普通的電焊工要一年才能成熟,現在半年就可以出師。

  多年來,鄭偉長期堅持對年輕焊工的技藝傳授,積極培養年輕技術能手,許多徒弟都已成為企業的技術骨干,并不斷取得優異成績。由他帶出的余歡、徐顯波、楊洪等年輕焊工,在四川省四地市焊工比賽、自貢市焊工比賽中榮獲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的優異成績。余歡獲得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章”,首屆“鹽都工匠”、自貢市青年五四獎章。近幾年來,他為車間帶出30多名優秀焊工先后獲得了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為公司技能人才隊伍的建設和公司持續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也為行業內注入了更多新鮮的血液。

  作為一名電焊工,鄭偉始終扎根一線,在不斷的實踐中,勇于創新、摸索、提出新方法、新技藝,并落實到新產品的應用中,擁有多項QC成果,焊接質量改進成果。鄭偉多次榮獲公司 “先進工作者”、“十佳焊工”等榮譽;2014年東方電氣集團“有突出貢獻高技能人才”、獲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章”、“四川省勞動模范”、“四川工匠”等榮譽稱號。2016年被授予“全國技術能手”榮譽稱號;2018年獲得“四川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稱號。

  他曾多次代表公司參加各級焊工比賽,并獲得獎勵。獲得2009年“李斌杯”全國鍋爐機械行業焊工比賽中獲得團體第二名,單項第一名,獲“優秀焊工”稱號;2014年四川省職工職業技能大賽第一名,獲得“優秀獎”; 2011年參加四川省“攀鋼杯”焊工比賽獲得“技術能手稱號”;2010年四川省國有企業焊工大賽獲得銅獎。

  2018年底,在推薦鄭偉作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人選的推薦意見表上,有一段話或許最能體現鄭偉平凡又不平凡的職業人生:工作卓有成效,具有高超的焊接技能、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出色的創新能力。在化工容器、電站輔機、核電產品,尤其是國家自主三代核電技術上有突出貢獻,在多項重大產品的制造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為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焊接操作技術的進步作出了突出貢獻。他積極開展“傳幫帶”,毫不保留地進行技藝傳授,帶動和培養了一批批技能人才,為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得到了廣泛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