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鏈
各個環節尚需完善
“四川藍莓鮮果比率為60%,能否占領鮮果市場直接檢驗了優勢品種、優勢產區、優勢品質、優勢價格’。”四川省農科院經濟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黨委書記張小軍說。
縱觀整個四川產區的產業鏈,藍莓這個小漿果還要很多環節等待完善。
在品種上,我國藍莓栽培起步晚,數據統計,目前生產上主栽的藍莓品種均從國外引入,美國品種占90%以上。“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外培育的藍莓新品種超過85%申請了專利保護。這極大地限制我國藍莓新品種的引進和使用,成為我國藍莓產業發展的‘卡脖子’技術。”四川省農科院經濟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研究員董順文告訴記者。

好在,四川省野生藍莓資源豐富,目前已探明擁有野生越橘屬品種23個,主要分布于西南部和東北部,這為選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質藍莓品種提供了育種材料。
在種植端,四川在線記者了解到,目前四川藍莓產地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地區,“但四川具有氣候優勢的產區還有很多。例如攀枝花、西昌等光熱資源、水資源豐富的地方可以發展早熟藍莓,甘孜州、阿壩州海拔高,光照豐富,可以發展晚熟藍莓。這樣就可以實現錯峰上市。”劉謙說。
近年來,涼山州、巴中市等地開始規模化發展藍莓種植。“我們發現一些基地在選址、品種選擇上缺乏科學規劃,導致種植效益不高,甚至是種植失敗。”董順文說。
對此,2020年,四川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批準發布了“省級地方標準DB51/T 2710—2020藍莓標準化種植技術規程”,為新建藍莓園和舊園改造提供了技術參考。
在加工環節,四川藍莓產業同樣發展薄弱,“在全國統計的上千個產品中,四川藍莓加工產品只有15個,深加工嚴重不足,產品附加值不高。大部分藍莓經過初加工以鮮果的形式出售,少數采用冷藏或冷凍保存,用于加工成果汁、果干、果醬、果酒、乳制品等初級產品出售。”董順文說。
面對這個潛力巨大的市場,像劉謙這樣的種植戶已經在尋求改變,“我們正在籌備建立全省的藍莓種植聯盟,以智能化為手段,在四川建設更多規模化、標準化果園。在加工方面,產自四川的藍莓酒、藍莓凍果等加工品已經在市場上有了不錯的表現。”